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11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

2、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

3、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

4、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

5、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如原题。问:第题和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