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52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 摘要高校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阵地。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存在理论阐述支撑相对乏力、教学手段僵硬、应对虚拟网络冲击迟缓以及大学生认知判断模糊等问题。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面对现实困惑,理论阐述支撑相对乏力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需要站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透彻地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走近马克思主义但不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分离倾向,或者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价值无涉的技术”1,做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割裂了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或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持所谓的“纯学者”的定位,割裂了知、信、行的统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甚至把主观信仰当成

3、客观真理的现象,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式的解释和机械运用。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只是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而且其教学侧重点更多是知识传授与掌握,从理论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当前最复杂最紧迫问题的研究和教育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二)面对教学手段僵硬,高校改革进程相对滞后 一是教学方法僵硬。随着形势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缺乏灵活性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任务主要由年轻教师承担,这些年轻教师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很多时候是在讲台上念完教科书

4、上或者教案中的文字即可。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格格不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资历不深。目前,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年轻化趋势加强,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刚受过“填鸭式”教育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其所接受的理念和思想很大部分是导师的理念和思想,没有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水准。同时,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够重视。三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教授者教什么、如何教、要达成何种教学效果,学习者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等没有在教学和实践中体现出来,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教授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三)面

5、对网络冲击,抢占舆论阵地节奏缓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明显快于政治体制变革,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市场经济使大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涯中形成的正确信仰不断地被“功利”、“经济”等标签化,成为是否有用于实现“物欲”的衡量尺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冲击。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青年学生也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渗透,大学生群体经历的不断丰富复杂,容易导致他们辨别是非能力模糊;政治信仰多元化的趋势,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与奉献精神的拉锯,狭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博弈,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

6、价值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基础。如何开辟和抢占虚拟网络阵地,积极应对舆情冲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课题。 (四) 面对自身心理矛盾,大学生认知判断相对模糊 新世纪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被有信仰,是部分大学生不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种个性表达。”2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问题是制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成长是诸多阶段构成的整体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都根植于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这一基本矛盾之中。这一基本矛盾使得他们的信仰行为常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他们希望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信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仰重要性和政治复杂性

7、的足够认识,他们往往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一是提高理论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后信仰时代”误区,切实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信仰教育阵地的基础。理论本身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看待现实社会的正负能量,运用辩证思维和视野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上的超越性和现实解读的复杂性,“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整体规律”。3二是提升理论的分辨作用。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想做个有信仰的人,但不知道信仰什么”的困惑。因此,要引导青年大

8、学生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精神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内化到大学生心中,引导帮助其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精神转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在多元价值、多样信仰的重重迷雾中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辨别力,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4当代大学生能否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到心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校应结合本校

9、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的迷茫和困惑,把理论与社会实践和人性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学生思想难题。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功能 当前,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台建设。一要分层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既要看到信仰本身的层次性,又要看到受教育者构成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身心不断成熟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之美、

10、向善和谐之美和自由博大之美。二要分阶段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他们在每一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任务、具有的成长特点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立足于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任务,才能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心上。三要分情形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大学生对信仰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普及课、骨干课、实践课,及其对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转化课等系列阶梯式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既专业又多样多层的信仰教育体系”5,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三) 进一步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一要突出针对性。大学生群体本身难以形成一种普遍的

11、、均质的自我认同,他们在生活学习态度、思维行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上也不太可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从大学生的生理、成长特点和内在需要出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学历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学时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信仰教育。二要突出实效性。由于大学生群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性别、年龄、家庭、地域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所以要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的培养,真正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疑、所惑和所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理顺和破解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化带来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

12、三要突出延续性。确保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延续性的根本在于提高其理论自身的生命力,特别是如何有效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和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信仰情感,促进个人理想教育与科学信仰教育、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及物质人与精神人的协调发展。 (四) 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式和载体 “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不断地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6要破除照本宣科的方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解马克思主义,用现代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

13、受马克思主义,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一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研究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成长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改变以往单一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开展启发式、研讨式、课堂讨论式教育,结合体验教学、案例讲解分析和主体参与等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科学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当前,网络已成为宣传社会万象最方便快捷的媒体,其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高校,要努力建设好能吸引、影响青年学生,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和理论交流

14、的网络平台,通过信仰教育与网络阵地有效结合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同时,要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BBS的管理。三是注重深化拓展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渴求积极上进等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能较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大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可积极开拓主题鲜明、易见实效、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实践基地,通过教学课程设置让大学生到基地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并通过语言讲解和引导对参与活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效给予及时强化。四是强化校园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和一致认同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价值

15、取向和情感追求。可通过举办人文社科讲座、论坛和沙龙等,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感和新鲜感。 (五)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党委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大学生对正确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因此,高校领导要加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教育和实践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教授方式方法,让教师和学生在学

16、习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和舆论引导,抢占有利的网络阵地应对各类思潮和负面攻击。二是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一方面,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相统一。大学阶段的群体本身就处于思想塑造和价值定型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内在思想诉求,把握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路径和载体,突出理论本身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的默契度和互动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考虑大学生的时代特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大学生马克思主

17、义理论教育上,关键是把理论的分析框架与现实解读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设置的框架上突出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和心理规律,紧扣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杂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性相结合,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和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控制力。三是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作为立身、治学、执教和管理之本。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断提高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能力,提高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实现其知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