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127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 摘 要 在日常教学中,看似合理的教学设计,却往往隐含着不合理甚至不道德的教育价值和错误的行为导向。教师应审视教学中隐含的育人价值定位和导向,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使命。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教学设计;价值定位 文献编码 A 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操作的有效性,更应该从育人价值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近期,笔者聆听了几位教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教师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思维视角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公德与私利 下册社会生活有规则主题教学。 在学习“安全地出行”这一话题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出行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如下场景引导

2、学生探究和思考:用PPT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闯红灯、跨隔离带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几个事故现场,提出问题: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吗?你对这些现象的后果有什么思考?你以后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回答。 生1:我经常遇到跨越隔离带和闯红灯的现象,我觉得这样做不好。 生2:我认为这样很容易出现危险。 生3: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万一出现事故,就会给自己造成伤害。那样就会耽误学习,家长也很担心。 教师肯定了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也赞同学生的回答,点评道:“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有可能出现事故,给你的生活带来危险。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这样的场

3、景和引导并没有问题。从惯常思维来看,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当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进而减少或避免不当行为,确实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但笔者提出,这一价值定位实质上是将公德教育泛化到了私德教育的层面,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引导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只关注不当行为对自身的伤害。由此,老师们提出了两个思考视角:一是在没有车辆通行或行人不多的情况下,在不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闯红灯或跨越栏杆?二是学生仅关注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有悖于公德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否会将学生本应关注的公德问题引向了个体私利的关注?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当教育仅仅从学生的私利出发,本应公德化的教育却

4、使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虽然这种教育结果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当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有利的事情时,是否会选择违规的方式? 交通规则属于公德的范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不仅仅会造成自身的伤害,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通秩序。因此,教师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拓展,如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伤害,并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公德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关注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规范。遵守规则不是简单地避免伤害,而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这样的教育视角出发,小学品德教育的价值定位才更为合理。 二、议事与议人 【磨

5、课现场片段】公开课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我”和“我们”前期磨课现场,参与评课的教师对如下教学片段提出了异议: 为了引出“我”和“我们”的关系,授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场景: 场景1: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 生1:我们班XXX同学在书法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生2:我们班XXX同学在运动会上跳绳得了第一名,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 生3:我们班XXX同学在绘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为班级争光。 场景2:播放录像,内容是班主任老师谈对同学的看法:“我们班的同学让我很骄傲,我很喜欢我班上的孩子们。XXX同学经常主动擦黑板;XXX同学主动浇花;XXX同学运动会上勇争第一,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教师列举了7名同学

6、的名字和做法)我为我们班有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感到骄傲。” 让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进而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如果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学生和班主任不可能罗列所有做好事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应该得到认可,而恰恰没有被点到,会作何感想?自认为很受班主任欣赏的学生未被提及,是否会有失落?同时,教师将事件落脚于具体的某些学生身上,很容易树立标杆。当这位学生以后做不到位了,是否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或排斥?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同学和班主任。他们看重这种评价,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孩子会感到失落甚至会

7、受到伤害。 对此,笔者建议,教学举例应当“对事不对人”,从评价人变为评价事。教师可选择一些做好事的模糊背影(甚至让学生看不清楚);班主任不点学生的名字,而是转为描述:“我欣赏我们班的同学能主动打扫卫生,我喜欢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的积极表现”从描述人到描述事件,会让每一位做过好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获得心理上的认可。由此,班主任和学生表达的不是对某个人做好事的喜欢,而是对所有做好事的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真实与虚拟 在“我”和“我们”这节课中,听课教师针对另一个教学环节也提出了异议: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教师设计了如下情景:秋天到

8、了,班主任想组织我们班秋游。有两个选择:一是爬蒙山;二是到沂河边野炊。同学们考虑一下,你想参加哪个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作出选择,并说出理由。之后,教师又继续提问:同学们意见不一致,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爬蒙山。教师又提出:爬蒙山,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了方案,包括时间、车辆、安全、准备的物品,甚至还考虑是否带家长参加等。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予以肯定并结合方案补充了几点注意事项。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一是找一找我们班还有哪些事情做的不好,想一想“我”能做什么?二是把每天为班级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比一比谁为班级做的事情最多,评选“班级最佳小主人”。 整个

9、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氛围非常好。在研讨过程中,有教师问执教老师,班级真的要组织秋游吗?执教老师说:“我还没上完课就知道这样设计不妥当了。因为这是一个虚假的情景,一下课就有孩子问我什么时候组织秋游,我都不知该如何回答。”诚信是品德课着力培养的良好品质,我们要求学生不说谎,而教师为了课堂的生动或为了完成教学,却对学生撒谎了,这样的课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笔者认为,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教学不仅要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行的责任。为此,笔者建议执教老师修改情景设计:“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想秋游吗?”在

10、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可能不会组织大家秋游,我们是否能设计一个方案来说服学校领导,让秋游成真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选择大家认同的地点、方式,编制可行的秋游方案。 虽然这依然是一个假设的情景,却没有欺骗的成分。因为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学生能否提供有利的证据说服领导或老师。教师指导学生编制好方案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我们已经制定了方案,能否推荐几名同学代表,课后找校长和老师说明我们的要求,争取他们的同意?”即使不能成行,校长和老师也会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在争取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自主建构。 (作者单位:临沂市第五实验小学 临沂市罗庄区教体局 山东临沂 27601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