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2115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探讨听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目前特殊教育院校极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听障大学生的身体缺陷和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开展立体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回归到普通教育之中的“融合教育”,旨在架起听障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听力障碍学生更早融入主流社会。 我国传统文化保留的优秀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听障大学生同样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身心素养。当前,我国高校主要侧重于常规学生的需要,却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尚未设计出符

2、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听障大学生无法平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听障大学生应该如何有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应该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一、听障学生的概况和学习特点 对于听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令他们倍感吃力和困惑的地方,阅读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帮助其扩充知识,增长见闻,而且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奠定基础。 (一)听障学生的基本概况 21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获取资讯是每一个人的生存必备技能。与社会接轨,人必须不断学习与进步。其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便是对信息的“听说读写”,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是直接影响每个社会人在接受教育、工作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

3、展。 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和分析,与听力正常的同龄学生相比,大部分听障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偏于低下水平。比如,1975 年,美国Trybus与Karchmer研究发现,20岁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水平,18岁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水平。1987年,林宝贵、李真贤测评台湾区启聪学校的高中学生、高职学生,研究发现其语文阅读理解只是普通小学生的一、二年级的水平。 (二)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 作为特殊教育对象,听障学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 第一,由于听障学生的听觉功能缺失,他们用视觉感受和接收外界信息时比较敏锐,甚至有可能比较强。张建星在聋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浅析一文指出某一方面

4、的滞后、缺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人的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视觉补偿能力是相当强,甚至有可能达到高于常人的程度。?w美容、陈卫、花桂莲在聋哑儿童学习能力分析一文指出聋哑儿童视觉鉴别能力和对色彩刺激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强。原因是生理补偿,听觉的缺失,他们往往在视觉记忆、想象力上,有可能高于一般常人水平。 第二,听障学生的思维偏向于感性认识,动手实践、模仿能力都比较强。由于靠视觉获取最主要信息,听障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加上听力障碍和口头表达欠缺,与外界的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听力功能的缺失,听障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好,能够专心做事,但是专注

5、的持续性不够长,容易出现学得快、忘记也快的现象。 二、开展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具有社会必要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听障大学生有需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深入学习和发扬光大。听障大学生同样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身心素养,缩小听障生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致使听觉功能丧失,对戏曲类以唱为主的文艺方式较为隔阂。 (二)高校缺乏合适听障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侧重于常规学生的需要,却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正如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有教无类”,每一个人都需

6、要、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我国听障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起步比较晚,但是高校不能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填补这个方面的不足,为听障大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探索 根据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 (一)确立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指引和方向。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更有效地构建教学模式。针对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其教学目标是促使听障大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

7、入到主流社会。 具体来说,我们在引导听障大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重点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的提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由此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能够尽快融入主流社会。 (二)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思考 至于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的理解和思考,归纳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主题为中心,开展立体化教学;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内课外的教学;三是回归到普通教育之中,开展“融合教育”。 1.模式一以主题为中心,开展立体化教学 总体来说,听障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定型了,难以从弥补其生理上的缺陷入手。为此,我们采取以主题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本校的学习氛围,借助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弥补听障上的不足。 “主题学习”是香港聋盲人学校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带领学生在一定时间围绕主题,展开多角度的讨论式学习。透过小团队的合作学习,将教学变得立体化,让知识结构呈现网络化。 比如,以“诗仙李白”主题,我们老师不妨简单归纳李白一生的重要阶段,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给学生分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李白的诗歌作品梳理一下,哪些作品是与“酒”有关系,并且要求学生选取一篇李白作品,写一写各自的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