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2613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重视。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动手操作能力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逐渐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

2、形”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时给他们布置诸如用纸盒裁剪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菱形、正方形等模型的任务,等到上课时让他们带到课堂上,紧接着老师可以提问:“将你们手里的模型对着,看看哪些可以完全重合。”说完后学生们很快动起手来,不久便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待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来。在这堂课的教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动作,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感知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

3、过程。例如,在学习立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时,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剪刀和香烟盒等现成的长方体,课上要求他们在不把纸盒剪散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将纸盒剪开后平铺。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比较自己剪开的纸盒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很快了解了立方体的展开图这一概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互相找出同桌所剪的展开图中两两相对的两个面,然后用对应的符号标记出来。”同学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去。最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说说自己剪出的图形像什么?”同学们又开始躁动起来,纷纷踊跃举手,说像手枪、像帆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转换的全过

4、程,这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时刻充斥在生活中间。这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下的教学,全程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研究、探讨,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调进行学习,形成了“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下动手”的学习模式,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能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不单单指简单地动动手,这需要多种感官协调工作,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更加方便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结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亲自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原本抽象的数学定义跃然纸上,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得到发掘和提高。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大纲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为学生创造摆弄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数学学习的规律,掌握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用亲身实践领悟数学,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温雪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