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313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际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探讨 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词语色彩义的辨析和理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这里的困难主要来自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多数教师面对这一问题时,将其归入认知和语境的范畴进行研究、讨论,而忽略了其中的数理和逻辑因素。语义的模糊性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一研究不仅对理解辨析词语的理性义有所帮助,更能对词语色彩义的辨析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全世界迎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但是在汉语学习者们的热情之下,是一些悬而未决并且影响了汉语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问题,例如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以及其背后的词义模糊性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等。上述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

2、中,往往是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对之也颇为费解,如果不得到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们的重视和思考,势必成为影响汉语推广的一个潜在因素。因此,我们这里将视角投向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模糊性,对此进行探讨,以求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从业者和相关理论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一、汉语词语的色彩义 词语的色彩义,是指附着在词语的理性意义上,通过词形引发联想而获得的一种生动的形象体验。黄晓冬(2018)的研究成果指出,人们主要通过造词法和认知模型来产生或获得新词语的形象色彩1。对语言系统而言,词语色彩义具有丰富词义内容、增添形象性体验、表明新义来源等作用。对话语(言语)系统而言,词语色彩义有唤起心理体验、完成概念定位等

3、认知功效,语用上具有鲜明、特殊的表达作用。因此,在词汇学研究和语言认知研究中,色彩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族群。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仅仅表现在词汇学、语义学研究层面上,并未将诸多研究成果应用于汉语国际教学实践中来检验其有效性,仍然偏重以经验主义的方法进行语料分析,而没有深入到语料背后的逻辑层面。 在词语色彩义相关的为数众多的认知语义学研究中,这一概念往往被简单地置于投射理论的二元分析当中,并未真正聚焦语言本体。而这类研究的出发点是突破语言系统在自发状态下的自组织运转现象,目的为让人对语言事实的理解摆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样的研究方法却与目的背道而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对词语

4、色彩义的来源,相关的研究论述已经较为丰富,影响比较大的有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的观点,他将色彩义来源分为八类,后续的研究多在此基础上发展或者概括2。这里将前人成果汇总,对现代汉语词义的色彩义来源分为以下几类 A.事物的外部特征,如“面包车”、“灯笼裤”等 B.事物属性的渲染,如“雪白”、“亮晃晃”等 C.对动态形象的描写,如“东倒西歪”、“笔直”等 D.表层形象组合的成语,如“南辕北辙”、“沧海桑田”等 E.对整体场景的描写,如“遍地开花”、“人声沸腾”等 F.拟声词的表达效果,如“叮咚”、“哗啦啦”等 上述分类都是从词语的语言特征入手,分类的理由基于词语的感性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5、。这样的分类虽然一目了然,但是内部结构却有所重合,类别之间的界限显得模糊不清,在具体教学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容易出现描述不清的现象,对于所描写事物的内涵外延界定不够明确,这样分类的结果是造成了汉语词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困难。虽然教学双方对词义的色彩义都表现出足够的重视,教学结果却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将词语色彩义的来源和分类重新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色彩义的模糊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词语色彩与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才造成了教学双方会遇到相应的困难。词语色彩义的存在,本来使词汇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透彻,但由于色彩义本身的模糊性以及词义本

6、身的细微差别,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中因为上述问题就会出现偏误,影响了习得效果。例如,“红彤彤”、“红艳艳”、“红扑扑”这组形容词,都是以“红”为基本意义组成的,然而在描写事物时三者在“红”的归属度上有所不同“红彤彤”属于红的程度深且范围大,“红艳艳”属于红得鲜亮、红得刺眼,“红扑扑”则属于微微泛红。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使用上述三个词语时,如果对三个词语的内涵义和外延义没有清晰的界定,就会造成理解和使用的模糊性。虽然词义的模糊性来源主要是词义,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习者的理解偏差也是模糊性的来源之一。 在学习者使用这三个词语时,如何才能在特定语境中准确使用对应的词语呢?由于三者在描写“红”这

7、一属性时,意义的内涵有交叉之处,就造成词语在使用和理解时有一定的模糊性,会造成使用不当或理解偏差,最终影响词汇的习得,形成偏误。这就要求教学时需要对词语的色彩义的边界进行清晰的界定,并且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思维难度较低的方式来使学生习得该类词语。 界定这三个词语色彩义的限定边界,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这三个词语的词义归属度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归属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释义和示范,让学习者的认知系统掌握词义形象色彩之间的细微区别,最终达到习得词汇的目的。 三、汉语教学中色彩义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对于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或称之为“局限性”),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在语言论中指出我们可以根

8、据化学和矿物学来给矿物的名称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意义是氯化钠,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给像爱和恨这样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3。 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用学习者已知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来解释的词语,再加上语言有形象上和数值上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克服上述局限,并尽可能地提高学习者的习得效率呢? 对词语色彩义“边界不明”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就其外延的边界不明而言,并非说它的全部外延皆不明晰。词义的模

9、糊性主要分布在其外延的边界,而词义外延的核心不可能是模糊的。模糊词义是词义外延清晰与模糊的统一体,其外延核心的清晰,让词语所指的客观本质属性得到反映;边界的模糊,才会在属性边界、性质状态方面表现出非此非彼的中介过渡性。 因此,把握了词义外延的核心,才能更清晰地界定词义外延模糊性的边界。这一点对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在“缓慢”“慢慢”这对词语中,词义的核心都是描写事物运动速度不快,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区别的。但前者除了强调慢的程度以外,还有动作幅度小、所花时间长的意味。但这样的分析是没有真正构成科学的理论,没有规定任何标准可以作为依据来证明二者的区别真如上述所言那般明显。因此

10、,这里应该考虑运用客观的数据来说明二者词义区别的多少,即以量化的方法来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如果对“缓慢”的模糊度进行一个量化分析,我们先要得到人们对这个词语“缓慢”在“慢”的程度上的一个调查量表。针对“慢”的程度,这里我们选取的评定范围是人类的行走速度,评定方法采用的是权威评定法与群众评定法的结合。 根据Mohler, B. J., Thompson, W. B., Creem-Regehr, S. H., Pick, H. L., Jr, Warren, W. H.(2018)的研究结果,“Many people tend to walk at about 1.4 m/s (5.0 km

11、/h)”4。这里给出了一个人类步行的平均速度的数据,因此,低于这一速度都可以被称为“缓慢”。然而,要确认“缓慢”到底能慢到什么程度,还应该采取群众评定法来计算出一个相应的隶属度,应该说明的是,这主要参考了张乔(2018)采用的调查方法5。这里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00个留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参考上表的调查结果,学习者倾向于将步行速度0.2-0.3m/s认定为“缓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辨析“缓慢”和“慢慢”二词时,除了从词语的概念意义出发,还能分别以“同学们排着队缓慢地往前走”和“老师慢慢地走进教室”两个表达式为例子,引入上表的调查数据,直观地运用量化手段,对二词的区别加以说明,让词语的色彩义以数据的形式被学习者所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率。 四、结语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对国际汉语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给出了一个能够量化的、逻辑化的思路供各家参考。然而,汉语词语的色彩义如浩瀚繁星,非本篇所能完全概括,这里的成果只是一个很小的开端,还有更多未知领域等待着被发掘。希望以上探讨能够对其他研究者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助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未来能够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