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456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文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反思 文化是教育的母体,基于文化的教育理念对当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引领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教育价值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育发展理念三个核心教育理念进行文化反思,进而挖掘出适于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 A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在教育理论中并未出现相应的论证严密的理论思想或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文化无疑能充当这种高职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源和主导。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高职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从教育价值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育发展理念构建高职教育理念。 一、高职教育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一开始就是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并且中国人是最早认识

2、到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例如孝经曾载“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论语?阳货中记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人性是可塑的,也是可变的。由此,我国传统文化从肯定人的价值、民为邦本思想、注重道德修养三个层面彰显了“以人文本”的精神内核。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上帝缺席的情况下的人格世界,崇尚人的神圣性,关怀现实人生,体现“以人文本”的思想。此外,西方文化从古罗马强调人类自然平等理念,经过中世纪的宗教神统治的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又回复古希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倡“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性,使人由对神的尊崇转向对人的崇尚。这时“自由、平等

3、、博爱”以及“科学、理性”这些西方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19世纪西方出现了以康德、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由此,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蕴含着“以人文本”的理念,但是二者的价值趋向有所不同,各有优劣。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肯定是基于人的道德价值标准,主张人性本善,人的价值要服从集体的价值,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显然这种“以人为本”理念凸显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并且,过于强调人伦道德的传统文化将走向道德极端主义必然会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世故圆滑和伪善。然而,西方的“以人文

4、本”理念更多体现出“个体本位”的人文精神,提倡个性解放,捍卫个体权利,将“个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两种“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的“以人为本”都有失偏颇,高职教育理念应建立在真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思想基础上。由此,结合中西方文化,高职教育应以人为中心,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为平等的教育理念,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受教育者的地位平等。例如,儒家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就充分体现了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以及受教育者的地位平等,“有教无类”教育理念践行了公平教育的教育思想,认

5、为教育对象应该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给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给予每个人公平的教育方法,使每个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挥出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另外,平等的教育理念还包括高职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平等地位,也就是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教学相长。第二,“因材施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表现形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彰显“人性化”,能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高职教育中“因材施教”就是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第三,“终身教育”的理念凸显了“以人为本”观念。“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去诠释

6、教育的价值,所以人对于教育的需求应当是终身需求,而不是阶段性的需要。同时,西方国家也在推行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主张每个公民都应该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人士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终身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授之于渔”,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灵活,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要,反应灵敏,能担负起终身学习的任务,所以要求高职教育除了提供学历教育以外,还应当为职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 二、高职教育目的理念全人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体现在“仁智礼

7、义信”。因此,这种伦理道德文化决定了教育的价值核心就是人格道德教育教会做人,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便是“以德为先”,注重道德的修炼,人格的塑造。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其中忠与信都应当属于德育的范畴,并且优于“文”与“行”。即道德教育应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积累。知识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手段,通过知识的教育践行道德的教育,达到“知行合一”。儒家另一重要思想“仁政”也是通过加强德育来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结合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儒家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忠、孝、直、礼、知、信、谦、勇、惠”等道德标准。借鉴传统文化的“德育优先”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技

8、能的同时应重视道德精神的培育,做到“德能并重”。并且,在“以人文本”的教育价值理念下,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培养完全的人,把高职教育作为全人化的教育。因此,笔者挖掘出高职教育目的理念“全人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个人自身的幸福和完善”还是“服务于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价值观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观点。当前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该教育为了满足国家社会民族的现代化需求,忽略了高职教育中个体价值的显现,这种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难免会使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同样,西方国家在教育发展史上也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纷争。高职教育既要培养人

9、才的科学素养,又要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是最重要的人才须具备的文化内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看,高职教育应当既兼顾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又坚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即以“全人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目的理念。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充分重视德育的培养,做到“智德双修”和“德能并重”。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除了重视德育以外,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施“完人教育”。王国维先生在近代就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可成为高职教育目标设定的参考模式。蔡元培先生重视教育的价值关怀,追求“完美人格”,并且结合当时时势提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

10、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总之,可以借鉴以上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应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具备品德、学识、能力、体质等综合素质的“完人”、“全人”,从而达到“全人教育”的教育目的。 三、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谐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对于当下高职发展教育理念的构建无疑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康先生指出,孔子的最高境界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天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博爱的关系。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儒家心存“

11、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调和持中的态度最合理,印度教向后转身的路径太消极太虚无,西方向前追逐太激进和功利。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指的是人与人、人心与人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恰好能弥补高职教育理念存在的人性缺失这一弊端,对于达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人生态度的指引下中国人最高境界就是“天德合流”。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体现和谐统一思想的例子,比如道教阴阳太极图讲求万物协调,阴阳交合;中医里讲的阴阳调和无不蕴含着和谐相生的哲理。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高职教育也应融入和谐思想作为发展理念。由此,笔者从传统文化中发现“和谐”元素能够作为高职教育

12、发展理念引导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谐的教育理念包括高职教育融洽处理各种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和融合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方文化,充分挖掘、凝练高职教育文化内涵,主张学校建立和谐校园和氛围,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学校和企业社会建立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最集中表现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学者指出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弊端是导致创新精神匮乏的缘由。但是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创新意识的影响。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压制了国民创造力的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处世经验大大扼杀了中国人的创新意识。长期的求同性思维使中国人看重思想统一,轻视精神独立。“人怕出

13、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风头,怕特立独行,都喜欢随大流,这样的价值观念、人文心态和思维模式使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动力被压制,没有标新立异,只有随波逐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创新思维,比如中国传统中的历来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自强精神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否定的情感表现,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也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来源。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模式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样,西方文化中不乏创新精神致使现代文明的创造发明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西方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让世人有目共睹。由此,从中西方文化中提炼出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因此,作为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当建构新的个性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发扬个性中积极的因素,抑制个性中消极的元素,从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章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