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483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是教学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是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从而浸润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更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但在平时的听课调研中我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并不乐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引发了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与探究,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J识和理解。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社会,历史教育的对象是现在社会中的人。进入新世纪,众多国家将历史教育追

2、求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中具有世界意识的、博学且积极的公民,即在历史教育中让新的一代学会做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课程目标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序列呈现为育人怎样育人历史课堂如何育人。历史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古今中外有许多教人做人的典范。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恳

3、忘我精神,等等。历史人物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人生成长过程中理解人生意义。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目标的达成,这样培养出的是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前几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这些事件就说明我们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经验、教训、启示,更要教给学生品行、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历史教学应注重发挥其情感教育的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

4、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 1.教师自身要对历史有情感,语言要有感染力,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本身要有真情实感是实现情感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这样才能用自己感情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授课的力度和情感美。 一位老师在讲“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只见他靠在讲台上,手捧着教科书,有气无力地读者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个个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行为,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也有老师在讲这一段历史时,用义勇军进行曲导入,这首歌曲家喻户晓,它创作于1935年,然后老师以严肃的表情,沉重的

5、语调围绕歌词提问“当时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情绪转向了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上来。因此教师应该应用各种课程资源,并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2.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曾听一位老师在讲“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学习这段历史,离不了讲中日

6、关系。教师首先采用了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中日双方在古代、近代、现代交往的一些史实,以及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中日关系在各个阶段的特征。最后老师开展了“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辩论,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回答 学生1日本是我们的宿敌,现在还对我们的钓鱼岛虎视眈眈,我们要时刻提防。 学生2坚持抵制日货,给日本经济以致命一击,看他还敢不敢再这么嚣张。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感情充沛,但人生阅历相对欠缺,因而其情感往往是不成熟的。从学生的回答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有一种敌视情绪、仇日心理,容易导致价值观错误。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民族仇恨的,这不利于学

7、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在此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强调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简单的仇日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爱国需要激情,爱国需要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及时、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 3.教师要直视并化解学生情感形成中的疑点,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情感是人们认识客体时产生的一种体验,态度是个体对

8、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事务是变化的,历史是发展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从历史认知角度到情感态度角度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例如怎样看待中国近代与中国现代的“开放”?怎样认识中国近代修筑铁路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情感态度形成中的疑点,教师应直视并化解学生情感形成中的疑点,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一位老师在讲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向学生讲述了修筑铁路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联系,指出“近代社会中,修筑铁路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地位,修路在当时更为主要的作用是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威胁到中国人的利益,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修筑铁路是必要的,应大力提倡。”这段话,虽然没有正面谈论中国近代化问题、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问题,但巧妙地解答了由此而引出的学生疑点。 总之,历史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历史教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行动,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