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509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 教育缺乏创新是我国教育系统所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根本问题。教师在对创新和创造的关系以及创新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努力探索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在群体层面,应允许和鼓励多样性的存在,为创新行为的出现提供土壤;在个体层面,应努力提高个体对于创造行为的知觉收益/成本比。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28.007 一、引言 教育缺乏创新性是我国教育系统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伴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型人才储备的

2、挑战。 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前,缺少创新就意味着再一次被落下。这种危机意识已经反映到国家的决策层中。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参与。以往国内外研究者虽然曾就创新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过深入论述1-4,但总体效果不佳。关于创新的实质、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创新的条件等问题都还有待厘清。基于此,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基于群体多样性和行为经济学中的知觉成本理论,分析创新行为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心理社会机制,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试图提出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创新的实质及条件 (一) 创新与创造 所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

3、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2。创新的核心过程是创造,而当这个创造过程的最终产品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新异性和价值性时,则这种创造过程被赋予创新的意义。因而,创新是基于结果而对某些创造过程的一种评价。但创造本身所追求的并不是新。创造有其现实性和生存性2,也就是说,创造首先是在个体特定需要的驱动之下而自发或有意识地完成某种行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过程是在特定条件之下的一种必须行为。创造过程的首要驱动因素是生存,而不是新颖。 (二) 创新与群体多样性

4、创新的定义决定了其对群体多样性的要求。“一个群体,如果其成员在赖以定义其社会身份的某种属性上是彼此不同的,就是一个多样性群体5。”依据统计学原理,在自然的不受干预的状态下,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具有随机性或多样性。在面临相似的问题或是情境时,每个个体基于自身需要满足之下所从事的行为因个体自身条件(生物学特质、出生和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等)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可以预见,在所有的行为中,有一些可能是不同于常规的,也有一些相对于其他行为会更具价值性。换言之,创新行为出现了3。 (三)知觉成本与创新 那么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哪些呢?除了情境因素的激励之外,最重

5、要的是个体自身的特质因素,包括创造的能力、创造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构成了一个个体的创造性人格。除了外界不能控制的遗传生物特质之外,个体行为经验中的知觉成本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体的行为决策会受到其成本收益预期的影响。当收益预期超出成本预期,行为会被执行,反之,则会被抑制。这种成本和收益并不一定是经济上的,它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来自于权威的奖励和惩罚,以及来自于同伴的羡慕和排斥等。而当一个人的某类行为多次收到积极或消极的后果时,他/她就会调整自己对于该行为的成本预期,或者说,外界的价值观通过个体的知觉成本而内化到个体当中了,从而会影响他/她的行为决策4。积极

6、的反馈会促进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会进一步促进人格的塑造。 三、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原则 (一)在教育情境中鼓励/允许群体多样性 1.教育目标的转变 多?踊?情境下的创新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从根本上调整教育的目标,从教书转向育人,由传授知识转向塑造人格。具体地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应简单地把是否掌握特定的知识定为目标,而是要考虑学生的人格或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是否得到了有益的发展,这些人格或能力是否有助于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价值的功利化取向。 2.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伴随教育目标转变的应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正确评估教育的价值

7、和功效需要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举例来说,学生完成一份作业或作品,在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知识、能力、情感,等等。另外,这个评价体系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即在进行教育教学评价时,不仅考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纵向转变。 3.降低群体内耗 多样性/异质性群体的一个弊端就是群体内耗问题。如何有效地克服至少是减小其危害是决定多样性/异质性群体能否发挥效能的关键。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处理,比如设立共同目标、增加沟通渠道、引入组间竞争机制等等。 4.实现机制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是统一地讲授知识,而是在将学生分为若干异质性小组的

8、基础上,进行任务教学。因为每个小组的构成都是异质性的,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吸收彼此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观点的分歧也有助于对问题更为深入和全面地认识,从而提出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而每一小组内部的共同目标又可以将异质的小组成员协同起来,让彼此相互促进而不是增加损耗。 (二)?整知觉成本/收益 在个体层面,增进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个体的创造性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习惯的养成是关键。依据行为经济学中的理性行为理论,个体是否会采取某种行为,取决于个体所知觉到的成本/收益比。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知觉成本/收益比过高。因此,教育者要促进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关键在于降低其知觉成本,提高其知觉收益。从而使学生敢于且乐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如果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果得到了积极评价的话,又会进一步增加其知觉收益/成本比,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会促使个体创造性习惯和人格的养成与塑造。 总之,创新的本质及其与创造行为的关系决定了一种完整的创新教育模式必须基于群体和个体两重视角来创建。在群体层面应鼓励和创造群体的多样性,发扬其优势、克服其弊端;在个体层面上则应通过多种手段降低个体对创造行为的知觉成本,增加知觉收益,使其敢于和乐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