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549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实效 摘 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在激励情境中“促”数学,在实践情境中“做”数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实效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有趣情境中“玩”数学 托尔

2、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玩”数学。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教材的重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加法向乘法”的过渡比较抽象。我采取游戏形式,直观地引入新课。请三位小朋友戴上小兔子的头饰,扮演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3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耳朵?小

3、朋友凭着直觉观察,列出了加法算式:2+2+2=6(只)。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演示,介绍了比加法简便的算式:23=6(只),引导学生讨论“2、3、6”各表示的意义,小朋友很快领悟了乘法的意义。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感知而获得,在教学中坚持用直观游戏,学生也很感兴趣且容易接受。 二、在激励情境中“促”数学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对三袋水果卡片分别进行分类。完成分类活动后,我进行评价:对很快就完成分类,但三袋卡片的分类标准相同的小组说:“你们组合作能力强,完成的速度真快

4、,分类标准也一致。”对能用两种标准分类的小组说:“在你们的积极思考下,想出了两种分类方法,好样的!在研究问题时,就应有这样的劲头。”对能分别以三种标准对三袋卡片进行分类的小组说:“你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还给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相信在你们的启发下,大家都会变得更聪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这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巧妙地运用递进式的激励评价,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能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快乐,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大胆开放思维、积极投入探索的热情和让自己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强者的自信心。 三、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

5、、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 课堂。 如,有位叫林珊茹的老师在教学数字编码时,以自己的名字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老师叫什么名字?”“名字有什么作用?”“怎样了解林老师的信息?”当师生一致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时,林老师即时上网搜索,搜到了以下信息:“林珊茹,于年月日在地抢劫被捕”“林珊茹,上海人”“林珊茹,2006年获得安徽省五一劳模称号”“林珊茹,2012年被评为福建泉州晋江市优秀教师”。黄老师问:

6、“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本人林珊茹的?”学生指出最后一条信息才与老师林珊茹有关。林老师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同名同姓的人比较多,用名字不一定能区别不同的人,到底用什么形式才能准确区别不同的人呢?”引出身份证号码和课题“数字编码”,并写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身份证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林老师结合“学习数字编码的必要性”这一教学目标巧妙地取材于生活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并以上网查找这种新颖的形式,体现了时代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在实践情境中“做”数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听过了

7、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要让学生能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探索交流等实践情境中“做”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发现新知,实现有效学习。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量一量,比一比”,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两种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画一画”,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巧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识领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智能,数学课堂才能自主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