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603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应用性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对该团队的五大教学改革特色以及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教学团队建设的设想。 作者简介: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袁荣鑫(1962-),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JG2009164)、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

2、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90年代的提升与2004年学校升本后的内涵发展三个阶段。在长期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基础化学教学团队成长为一支以教学名师为中坚,中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为生力军,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并重,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勇于创新的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本文旨在介绍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特色 1.立足基础,保持学科特色,优化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内涵和课程体系的建设。1基础化学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

3、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有密切的相关性,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按照“重基础、强实践,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基础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精简、删除重复内容,简化结构和原理推导,重在原理方法的应用。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物质的合成、制备与分析、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为主线开展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实验全部独立设课,独立进行考核。2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整体性和应用性,在整合的基础上做好课程的分化,体现不同的应用性

4、特色,同时注意将学科前沿与基础课程内容关联,引入当前化学领域发展的热点,丰富课程内涵。并通过建设网络课程,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的目的。 2.整体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基础化学精品课程群建设。科学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将理论教学主干课程、理论教学系列子课程、实践性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作为整体进行建设,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专业岗位技能培养、基本素质培养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链。积极推进以“教学素材的研究与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凝练、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开放、教学过程的有效与优化”为主线的教学流程,以课

5、堂教学为载体,以网络课程为补充,以课外学习为延伸,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活动、教学管理等进行科学设计。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有机地引入事例、开展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视野,形成了“方法引领、课内渗透、课外拓展、科研反哺”的研究性教学特色。基础化学系列课程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先后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群),“无机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先后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群),实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整体效应。 3.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性、先进性、

6、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设计基础化学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研究实验三个层次以及基础教学、综合提高、课外实践和公共选修四大模块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依托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设实验中心,形成了以“三大训练模块”为载体,以“五种开放模式”为手段,以毕业设计、考工考级、科技创新为延伸,“多模块、多层次、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3 通过基础实验模块训练,将基本操作分解在具体实验项目中重点训练,强化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逐一进行考核,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综合实验

7、模块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创新实验模块训练,以“导师制”为纽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融基础性实验、研究性实践、科技训练和技能培训为一体,通过基础型开放、综合型开放、设计研究型开放、科技型开放、培训型开放等五种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如我院学生连续五年对本地区印染污水、固体废弃物、常熟“三湖”水质进行调查,开展了新型水处理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铝表面处理氧化污泥回收再利用措施与防治对策的研究、耐高温的无卤阻燃聚丙烯组合物的研究等,在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中获三等奖各1项,在江苏省第九

8、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大学生“挑战杯”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与苏州市、常熟市劳动部门共建中、高级工培训考级基地,每年面向社会和毕业生进行分析测试、有机合成、污水处理等工种的岗位培训,获得考级证书的学生数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重视教材和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 针对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的特点开展实验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的建设,出版了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部分)、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教材3部。其中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部分)自2007年以来已出版三版,并被苏州科技学院、淮海工学院等高校选为实验教材,获“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称

9、号。另外,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于 2012年出版。 加强网络课程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毕博公司开发的Blackboard 教学平台,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用于辅助教师教学和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前指导课程学习拓展学习实践应用测试反馈”为主线的学习流程,通过课程提供的授课教案、课程资源、学法指导、范例学习、典型例题分析、在线交流、在线测试等,在各个环节辅以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了教学内容个性化、学习路径柔性化,促进了课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加强了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运用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虚拟实验室建设,弥补了大型实验仪器台套数的不足。 5

10、.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学 团队依托学科优势,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互动,将教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资源,渗透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与毕业环节,实现了科研向教学的多方位转化,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重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项目的研究,提高团队的综合实力。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0项,承担省级教改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近100篇,其中SCI(SCIE、EI)收录论文61篇,发表教改论文26篇。 科学研究和教学研

11、究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丰富了团队成员对承担教学课程的知识底蕴,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吸引力。部分前沿基础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经论证后分别列为研究型实验课题和学生创新小组研究课题,锻炼和铸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部分研究成果经过教学实践被逐渐改造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题,编入到了出版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之中。4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1.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团队精神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团队充分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2、是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意识强、热爱本科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为此,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支队伍融合为一,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团队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个结合”,即团队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改革与科研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相结合、合作共享与培育特色相结合、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结合,培育团队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及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开展教法和学法研究,实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发挥课程组的整合作用促进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交叉,促进教师的专

13、业化发展。组织团队成员走出校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承接横向课题、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和座谈会等拓宽了教师与化工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教育理念与实践技能,扩大了高校在企业中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建设,团队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学历和职称层次高、结构合理、教学成熟、发展后劲足的特点。团队中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并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了

14、使每一个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团队认真研究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工作中实施。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具有副教授以上的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导师,签订双向责任书。团队经常组织教学研讨会,请中老年教师作报告,介绍经验,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带好实验,保证了团队建设的延续性。积极支持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各类教学竞赛,每学年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实验教学基本技能大赛。定期邀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学者专家作报告,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术和教学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境内外学习交流和深造,先后有3名青年教

15、师出国攻读博士和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团队不仅在教学上严格把关,在科学研究方面也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教学骨干。近年来,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省、校骨干教师,有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名,校学术带头人1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1 人被南京恒越光电有限公司和苏州瑞思特仪器有限公司聘为技术总监。 3.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行机制 成立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对建设规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评价

16、建设全面负责。建立教改教研内部立项机制,制定“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经费资助指南”,对课程建设、教材出版、教改课题、创新实验、虚拟实验室建设、大学生科技活动、学习进修等八个方面进行重点资助。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教学成果以自然生成为主、教师发展以自我提高为主的工作模式,支持教师走出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为教师提供学术支持和物质支持,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形成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提升教学智慧,从而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团队还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团队建设情况交流汇报会,对团队建设的情况进行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结语

17、 多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实力。今后几年,团队将根据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创建品牌大学的目标,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与交流,突出团队教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培养,发挥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研究一套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实践为抓手,深入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课程的网络化;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并及时将相关成果反映到本科教学工作当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注重国内外的进修、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化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通过团队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精神,努力将教学团队建设成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绩效、群体结构优、团队效益突显的优秀教学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