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624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他们对外在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知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被动地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低下。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主动参与探究,有效建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而学生的思维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有效锻炼。”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判断学习是否有效,要先看学生主体是否能积极参与,只有在积极参与中才能保证学生

2、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懂得怎样实现目标的方法才能有效建构知识。”因此,想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就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讨论,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如在探索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时,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2和5的倍数特征,面对新课题,他们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直接“迁移”旧知识,但事实又行不通。为此,教师先制造思维冲突,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特征,不少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无法准确地猜想出3的倍数特征,教师乘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让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表格

3、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找到课本上3的倍数,再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索中。由于3的倍数特征比较特殊,如果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可能很快知道答案,但是无法经历探究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应制造思维冲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探究,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多维互动交流,有效建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知识是不同的,但个人思考模式存在着局限性,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思想的交流,互动过程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因此,想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要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将数学难点呈现,借

4、助学生的思维交换促进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互动交流不应机械地流于形式,也不是教师权威式的命令或控制,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时,如何通过解决“第二天成交量” 的问题,呈现不同解题策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一的数是多少?”本课中,数量关系和解题多样化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设计问题情景“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65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理解题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让学生对题目中比第一天增加了1/5是数量关系有一定理解,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合作画一画,借助

5、线段图将数量关系完整表示出来,理解线段图是本课难点突破的关键,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将课堂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交流中对“单位1”和“数量关系”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进行多种解题策略的呈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丰富学习材料,有效建构课堂 建构主义指出:“想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建构主义还认为:“要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就不能简单处理学习内容,而要将学生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二次处理教材,为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铺路。”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

6、题,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像科学家那样深度探究,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却是可以模仿和运用的,因此,教师在提供学习材料时应更多地取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进而发现更多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 如学习统计知识,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是统计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以课本上提供的数据为课堂探究载体,而将数据收集忽略掉,但如果深入解读统计的知识,我们会发现统计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统计”知识的关键,但不少教师以教材提供的现有数据为研究载体,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素材,就无法让学生感

7、受到统计的强大功能。如“中位数”“平均数”“众数”这些概念的理解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它们在统计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要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如以某一次数据统计为例,让学生结合统计内容对全班或全年级或全校进行数据收集,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会对数据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在研究中位数、平均数、众数的概念对比时,学生就会对数据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会利用画“正”的方法统计人数,并对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可以说,统计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据“说话”,只有让学习材料更贴近学生生活,才更富有探究性,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才能更有效,课堂教学也才能更高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