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659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走向,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通过宣传解读、氛围营造和实践拓展等途径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使大学生真正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理论成果。青年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社会

2、兴旺的佼佼者,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向心力与进步性。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将这一价值内容内化吸收,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认同”一词最初是在心理学中出现的,后来为不同学科所广泛使用,并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认同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阐释。综合各种认同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质上是将“三个倡导”价值理念根植于心并付诸于实践,将理论知识化为行为实践,将外在约束转为内心自觉的过程。即个体能够将“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入脑人心,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运用其价值要求约束自身的行动,从而做出符合其价值理念的行为选择。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3、,在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的青年学生,他们能否从内心真正的遵照“三个倡导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的价值要求行事,关乎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福祉。因此,高校在价值观培育上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优势作用,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做出与“三个倡导”精神内涵相契合的行为选择。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 (一)认同的起点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个体对“三个倡导”基本内涵的深刻把握,是认同的初始阶段。要使个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他们在宏观上把握它的理论背景、层次划分和发展脉?j,在微观上把握其内容、特点、本质、意义等

4、理论知识,以期通过信息的“输入”来增强个体对理论内容的熟悉度。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不仅使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会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个体在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进行思考的转变,最终形成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所展现的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认同的桥梁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当“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以某种形式呈现时,个体所展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它是深化认知、优化行为的重要精神动力。情感作为道德生成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介入,个体在正面情绪催化作用下能够

5、强化认知、激发意志、优化行为,更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和心理共振,从而主动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靠拢,这比单纯的理论形式的导向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情感认同是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是将理论内化吸收的中转站,是理论内化的完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中融人情感这一“催化剂”,有助于个体在情感的升华中进一步领会二十四字精神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形成符合其价值要求的道德观念,进而激发主体在实践中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 (三)认同的归宿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在情感的驱使下,个体自觉地将习得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观念外放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认同的最终目的。个体基于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和内心体验,能够形成

6、一套与“三个倡导”基本内容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和行事准则,并在实践活动中能按照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已经形成的行为结果,也能结合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要求去反思自身的行为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所提升。无论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否有意识地遵循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当他从行为中获得的反馈始终是正向的,这将促使其不断的巩固其行为方式,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促使认同心理的产生。 三、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一)创新理论解读机制,增强认知认同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志的抽象表达

7、,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宣讲、解读时,要努力探索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理论内容的呈现上,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故事和社会热点,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感动中国节目中的案例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去解读相关概念,这在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教育者对理论的言语表述要更接“地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通俗理论观点,实现抽象语言生动化和政治术语生活化的有效转变。 其次,创新网络平台,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网络的更新换代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媒

8、介,高校应利用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并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增强网络文化在理论解读上的传播力。高校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各高校的知名教授,通过微话题、微访谈、微讲座等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的解读和梳理。学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平台和网页推送像“以南海仲裁案为视角,专家带你解读国际局势”这样能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事件与新闻信息,带领学生以新的视角来解读“三个倡导”中二十四字的精神内涵。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情感认同 首先,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影响因素,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学生的学

9、习生活中。因此,增强学生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必须要将这一价值内容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文化的熏染之下。高校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近身资源,组织开展充分体现二十四字精神的校园活动。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老生带新生”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还能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还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举办与当前治国理念相一致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了解三个倡导内容的发展脉络和经典出处。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重仁、讲义、知礼、守信的优秀传统,唤起学生对家国的倾情热爱,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认同,进而感悟民族文化在国家治理上的凝心聚力作用。 其次,要以典型引领推

10、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榜样作为学习标杆和道德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善念义举,以自己的无私大爱,在平凡的岗位上深刻的诠释着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内涵。为青年学生树立了道德情操和言行作风的模范形象,能够昭示效仿者自我升华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该立足于“三个倡导”中三个层次的内容要求,积极在社会和学校中深入挖掘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及相关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省、市和校的模范代表深入青年学生中,适时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小故事阐发大道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人生导师,进而坚定学生在实践中将其理论付

11、诸实践的意志力量。 (三)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行为认同 首先,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扩宽社会实践领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跨出学校大门后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学生塑造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对于青年学生深化对“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对“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的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寻求与各类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依据学生的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对品德塑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升华对理论的情感认同,并外化于实际行动。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完善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包括领导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建设,才能够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的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价值。 (责任编辑封丽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