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688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来,我区广大中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树立,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有情境、有问题、有“互动”、有“探究”,却少有感动与愉悦,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知识,但由于这些知识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这样的品德课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低效的。主要表现在: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目标设置形式化,实际操作性、观察性和可检测性差;表述不科学,常常把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混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常常与教学主题偏离,课堂教学随意的现象依然存在。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名无实,教师依然控制着教学的走向,牵引着学生的思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民主课堂仍然停留在表层。课堂上少有学生发问,问题更多被教师的预设占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错位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有的只是对教师的依赖和对教材的依赖。3.教师引领不到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体验、合作交流、经验分享等,却忽视了教师对教学的必要引领。教学活动因为缺

3、少教师的引领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变得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4.教学活动形式化。课堂教学中“讨论”不少,“探究”很多,多数有名无实,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热情;情境过于简单、问题缺乏思维含量,有些教学内容针对主题的表现力不够。5.教学针对性不强。多数教师的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考虑甚少。研究学情不够,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不强。或者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没有重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或者补充过多,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分散了学习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挤占了本可以用于学

4、生思考和发现的时间,导致教学浅层低效。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影响着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很多,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如:对品德课程重视不够,对课程落实监管不够,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不到位等;有学校的原因,如:课程意识不强,常规管理松懈,教研气氛不浓,评价理念滞后,教师培训跟不上等;有教师的原因: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素养制约了对品德课程性质、理念、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品德课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对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等提出了很高的

5、要求,而在现实中,品德课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与课程要求相距甚远,多数教师只是凭着经验和感觉组织教学;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没能彻底改变,品德课程的实施要求根植于学生的生活,要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并在探究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而教师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及身边的课程资源经验不足,新课程理念还无法真正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三是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研究不够,对学习主题没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6、性,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师只有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等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以课标为教学准则,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及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唯一依据。如果说过去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如今的课程标准则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所以,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就体现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是

7、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握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师备课时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行为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研究课标如何从过程性(参与、经历、感受、领悟)和结果性(了解、理解、运用、模仿、操作、迁移)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学生的行为目标的;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教师行为为主体表达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等要求,恰当处理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式,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二)用目标引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

8、目标才有动力,有目标才有效率。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领教学全过程的风向标和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其实不然,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教学任务中的知识部分,教学任务还包括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发展、思想教育等许多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达成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是基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程方法是途径和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乐学。”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是否背会了书本上的知识的话,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的变化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后的思想感情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要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在亲身经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