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736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摘 要 以应用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背景下,传承“双元制”等优秀办学传统,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合理因素,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改革学位学制、开发国际课程、吸引外国留学生等,不断开拓海外教育服务市场,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借鉴其国际化经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抓住国家推行对外投资战略的契机,构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品牌,建立境内外校际交流的留学生机制。 以应用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背景下,传承“双元制”等优秀办学传统,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合理因素

2、,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改革学位学制、开发国际课程、吸引外国留学生等,不断开拓海外教育服务市场,实现了从区域化到本土化并最终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一、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传承本国教育传统,形成本土化特色,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行其成功经验以增强高职教育影响力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发源于鲁尔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德国政府向世界其他地区重点推介的成功经验。 (一)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1.经

3、济全球化推动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不再仅仅定位于文化功能,知识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纯知识与纯学理的探求,而更多关注于社会功用性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教育市场以服务贸易形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对话与交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传承德国优秀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瞄准新兴产业,实现教育资金、企业人才、教育服务、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流动,使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等要素通过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交融碰撞,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 2. 欧洲一体化促进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 欧洲各国基于语言、地缘、文化、民族等诸多共同因素和相关利益

4、,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一体化运动,使许多国家合作更加密切,从整体上提升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在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推动下,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积极适应发展需要,主动改革学位、学制,实现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历、学位互认和学分转移,迅速走向国际化。 3. 对外文化技术交流需要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德国与170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学术交流关系。在德国政府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协助下,应用科技大学加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在师生互派、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策略 1.传承双

5、元理念,提高国际影响 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应用科技大学传承了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理念,分别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开展人才培养,其中学校是第一办学主体,企业是第二办学主体,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应用科技大学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进程安排、师资聘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双元特色。例如,应用科技大学要求入学的学生具有至少半年的职业实践经验,或者入学后自行参与规定时间的职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学生毕业设计采用企业真实研究课题;建成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在为期三年或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一个实

6、践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丰富职业经验。应用科技大学注重实践、注重企业、注重应用研究的特色,为推动其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注重应用研究,开发国际课程 2003年11月3日,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共同签署“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研究与开发资助协议”,共同资助应用科技大学的应用研究与开发,例如西柏林应用研究介绍中心把75%的课题委托给应用科技大学承担1。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于2004年至2006年出资5300万元,实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经济界科研计划”,后于2007年至2010年投入1亿欧元,实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企业界科研计划”,重点资助信息、通讯、电子、材料、自动化、建筑工程

7、、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促进应用科技大学与经济界、企业界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了应用科技大学的综合实力。同时,为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多数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了英语、德语双语授课的国际课程及预科项目,参与了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资助的“国际课程计划”,为外国留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也传播了应用科技大学注重应用的教学模式。 3.适应国际需求,改革学制学位 2000年以前,应用科技大学一直给毕业生授予德国独有的Diplom(FH)学位。1998年的索邦宣言要求德、法、意、英四国学生和研究人员无障碍流动,实现大学合作和文凭互认。1999年的博洛

8、尼亚宣言提出了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2。为适应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可以授予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调整学制,开始授予三种学位:学士(Bachelor)、专业硕士(Diplom)、硕士(Master)3,使学生能够取得不同的证书,并且在学习和职业方面进行自我规划,同时将学制缩短为三到四年,深受学生的欢迎。“欧洲学分转移系统”(ECTS)通过推行量化指标和学习模块,国际通行的学位制度为学生的跨国流动提供了便利,使国际间的学分互认转移成为可能,促进了学生国际间的学习与交流,使德国成为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国家之一。 4.加强国际交流,推广成功经验 德国联邦政府、德

9、国大学校长联合会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应用科技大学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营销策划,提升了包括应用科技大学在内的德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各应用科技大学也发挥在工程、经济等专业上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联络国外相关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招收赴德留学生,凸显了应用科技大学注重实践、注重应用的特色,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例如,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亚琛应用技术大学(FH Aachen)与包括中国在内的13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外国留学生比例达到20%左右,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成功经验 (一)传承双元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 德国高职院校和企业传承双元模式

10、成功经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用科技大学通过合作办学、海外独立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等途径提升国际化水平;跨国公司传承双元培训理念,为相关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所属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例如,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康采恩(BASF)公司在全球很多国家设立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它每年耗费巨资通过“双元制”模式培训大量学徒,培训期满后考核合格者可以被录用为公司员工。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企业对操作技术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在逐年减少,而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上升,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德国企业开始主动与院校合作联合开展专业

11、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西门子公司与部分高等学校合作开设工商管理、商务信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合作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理论学习由应用科技大学或职业学院完成,企业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技能培训任务均在企业完成,使学生熟悉了生产环节和企业文化,一旦正式进入企业团体后就能快速融入企业中4。 (二)借助第三方力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模式 德国高等教育有借助非政府非教育机构的社会第三方开展国际间文化对话和交流的传统,专业交流机构推动了德国教育界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例如,大多数应用科技大学参与其中

12、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德国国内外均设立办事机构,与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德国高校留学事务准则,明确了留学生普遍适用的准则和最低标准,向国外的大学生、实习生提供赴德国学习和研究的奖学金以及向德国学生赴国外留学提供奖学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在代表德国大多数高校和大学生团体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建立完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职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证高水准的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前提。从巴黎宣言到布拉格宣言,其目标都是建立有序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市场,建立与完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5。德国具有跨州与跨国的评估机构,高等教育结构法相关条款

13、也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还开展了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包括高校自身评估和外部专家评估,评估专家由国际教育专家、来自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各州教育和研究部部长、行业代表组成,主要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就业机会、专业特色等进行评估6。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了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三、对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借鉴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过程中,中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化经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为世界职业

14、教育的品牌,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标7。 (一)推行对外投资战略是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契机 随着中国大批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外投资额持续增加,中国即将成为对外净投资国,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对外投资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需要实现企业生产的本土化发展。因此,建立伴随跨国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或者参与企业所在国职业教育过程,以中国高职教育成功经验培养企业急需的当地技术人才,是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发展的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国际标准应用型

15、人才,提高自身国际化影响力。 (二)构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是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前提 一流的企业制定行业产品标准,一流的职业教育制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职业教育的“产品”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实现国际化也必然采用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产品和服务正在向高端发展,也已经掌握了部分行业的世界标准,但缺乏职业教育岗位能力认证的标准。制定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素质能力要求,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品牌是国际化进程的内部推动力 品牌建设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根基。中国教育部、财政部

16、自2006年以来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先后有200所高等职业院校得到资金支持,积极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品牌。但是,中国还需要在吸收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传承国内职业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凸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类似于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四)建立境内外校际交流的留学生机制是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截至2012年5月,我国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8,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还有待提升。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与地区性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建设和

17、相关国际规则体系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建立境内外高职教育校际学分互认的留学制度,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国际化改革,加大接收国际留学生支持力度,促进高职院校之间教师、学生、资源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提高世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有效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袁韶莹.论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38-42. 2冯国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跨国高等教育的兴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1-65. 3黄克孝.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启示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发展

18、的比较研究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4-8. 4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75-79. 5聂国朝.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新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9-62. 6赖炳根,周谊.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6):140-141. 7汪全胜,金玄武.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91-95. 8中国签定的国家(地区)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清单(2012-05-28)EB/OL.2014-10-10.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