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750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 摘 要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向主体间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追求的必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inter-subjectivity influences greatl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ing to inter-subjectivity is

2、 a necessary evolution of humanistic idea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ms and manifests that inter-subjectivity is an inevitable pursuit for theory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 ords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

3、tic idea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对象当作客体来对待,把教育过程视为主体影响、改造客体的对象化活动,体现为一种主客体间性;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愈来愈强调教育对象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把教育过程视为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过程,体现为一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就是指由主客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既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

4、教育实践的实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一、主体间性: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共主体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主体间性,也称为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是20世纪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哲学思想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思想对于近代认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以及整个西方思想中二元论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主体间的共在。意味着主体间权利的平等、尊重与互善和多元的价值依存,实现

5、的是对等的生存法则。因此,主体间性塑造的不是单一主体,而是多级主体相互间的理解和融合的关系,它谋求的是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在。 当代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对审视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间性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其依据在于存在本身。因为主体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主体间性形态在不同的实践领域里有不同的表征,如认知实践中的认同与理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协作,在道德及情感实践中的关爱等等。二是主体间性是一种社会关系,即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成单子式的个体,而是看成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三是主体间性是

6、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即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平等交往和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他人。同时,这也意味着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让他人理解自己。 二、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必然嬗变 主体间性作为一种崭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本理念的世界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养成人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与其他教育一样必以某种人本观为其依据。主体间性所彰显的人本理念和人的品质特征可以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某些启发和指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实现类本位形态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

7、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这种关系性存在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实形态。当代社会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以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未来a更高阶段的社会则应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属于主体间性阶段。 人类社会历经群体本位形态和个体本位形态而迈向类本位形态,但类本位形态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还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均要求人与人的关系突破单子式个人主体所形成

8、的孤立、自我封闭,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表明,时代在呼唤类本位形态的到来。类本位,作为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极端的中和,它扬弃了两者的极端性,同时又吸收了它们的合理内核,它体现了群体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群体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又时刻关注着个体德行的发展,是实现类本位形态的主要途径。它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是中国革命中形成的思想、道德和作风。它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各主体间互相理解,和谐共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革命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以实现类本位形态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着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等时代因子 思

9、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养成人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与其他教育一样总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势必会关注人,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不光应该定位于教育,也应该定位于人,它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

10、代化建设的深入,它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多的关注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赋予其的特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关注人的发展以外,它也关注着参与教育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在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它也被不断赋予了新的内容,它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必备的新观念新精神,如开放、效益、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同熔铸升华今天新的时代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把受教育者看成是

11、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应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方式,这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顺利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样的教育恰恰是与主体间性的教育不谋而合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主体间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三、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追求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共同理想去培养人和塑造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主体间性所彰显的不仅是一种人本理念,更是未来类主体的品质与特征,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是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追求的应

12、有之义。 (一)转变传统教育的目标取向,实现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群体主体性理念为主的,它的目标取向是培养和塑造“整体主义人格”。转变传统教育的目标取向要求生成和彰显主体间性,这不同于群体主体性的“整体主义人格”,“整体主义人格”遮蔽和压抑个人的主体性,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而主体间性则具有个体的独立性。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或整体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的过程。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指将人的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要求促进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发展;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受教

13、育者的全面发展是建立起主体间的“共在”、“共存”、“共通”和“视域融合”,要求参加教育的各主体间学会互相关心,共同发展。 (二)合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更具人性化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人性化倾向,内容要体现对主体的人文关怀。要尽量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政治化”、“教条式”等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物”的教育回归“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仅仅体现社会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还必须体现人自身的需求,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去“工具化”,回归价值引导的本质,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对生活、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体现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要直面生活中

14、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教育要更多反映受教育主体的现实生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 另外,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又要有核心的价值观念主导,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建构丰富的内容体系。挖掘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把资源优势变成教育优势,扩大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盖范围,增强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力。合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整合资源使用载体。 (三)选择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促进各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 思想政治

15、教育要注意形式上的创新。要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使教育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更要结合今天的具体条件和受教育主体的特点,在实践中开拓新路。在具体实施教育时,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教育内容的传授;二是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三是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形式的选择,应该有助于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进行交往和对话,有助于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主体间性的凸现。 对象化的教育活动是个人主体性生成的机制。在个人主体性的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象化的活动,是“主客”模式。而交往是主体间性生成的机制。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言说或行为能力的主体以达到相互理解为指向的行为。交往是“主主”模式,突出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是主体交往的手段,理解是主体交往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与对话应该是在主体之间平等的基础之上,教育主体不是真理的化身,受教育主体也不再是被教育、被管理的的对象,而是具有同样人格和权利。交往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权威、强制和话语霸权的否定,意味着平等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