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881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 同性恋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定并逐渐发生身份认同的重要时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巨大的困惑和压力,遭遇困境,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和辅导。本文以“非问题导向”的视角,探讨如何对此类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倡导以开放和支持性的态度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我成长为目标进行辅导。将从同性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在常规辅导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要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被认为是“性犯罪”,到被冠以“性变态”的恶名,再到被归为“性倒错”的精神疾病,直至现在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包括中国

2、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被认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性倾向和生活方式”,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随着对同性恋群体的宽容度一点点地增大,今天同性恋者的处境已经有了积极的改善,但他们仍是游离于主流文化外的亚文化群体,背负着很多误解和内外部的压力1,2。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2018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有6%左右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发生了同性之间的性接触3。所以,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定并逐渐发生身份认同的重要时点,需要大量科学的信息和恰当的引导。在历经自我探索的过程后,他们中有些人会认

3、同并公开自己的身份,生活得积极而自信,充满创造的活力;而有些人会出现认同困难,感到自卑、压抑、痛苦,生活在恐惧和挣扎之中;有些人会幸运的拥有稳定的感情,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接纳;有些人却在感情上屡屡受挫或被身边的人歧视和排斥。所以,就像异性恋群体一样,同性恋群体中也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境遇的差异,性取向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由“同性恋”这个身份所引发的困惑和压力以及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2,4。 高校是育人的机构,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地方。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一个平等、尊重的环境,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身份的整合,处理自身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

4、生命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也有利于高校校园的和谐及稳定。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和学生交往最密切的人,是最了解学生个别情况的教育者,是最适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的人。所以,笔者就辅导员如何对同性恋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做了如下思考。 1同性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根据大学生性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笔者将同性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归为以下四类。 1.1自我探索时期可能出现的困惑 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在青少年时期,随着性的发育和成熟,就可以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对性的各种问题充满了好奇,对性的认识模糊而朦胧,对科学的性知识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中国的性教育在各个层面

5、都普遍缺失,所以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对性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自我体验、媒体和同伴交流,容易接收到一些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引发困惑甚至苦恼。 例如两个男生之间发生了意外的亲密行为,或一个女生在情感上非常依赖于另一个女生,就一定是同性恋吗?同性恋是可耻的,是病态的吗?对于类似这样关于同性恋概念的基本问题,他们可能都难以得到科学而又具备育人意义的答案。 1.2身份认同困难可能导致的问题 目前,社会和教育体系面向大众传播的信息,把每一个人都想当然的认定为异性恋。这会让一个学生,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之后,感到自己是不正常的,对这个身份产生恐惧和排斥,难以面对和整合。有些人会四处求医,寻求矫正;有些人会感

6、到罪恶、自卑,无法正视自己的需要;有些人变得回避、退缩,试图将自己隐藏不见;有些人会将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归因在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上。 排斥自身的性倾向不光会带来性和情感问题,长期的身份认同困难会导致持续的内心冲突,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社会适应障碍等等。 1.3身份认同后可能伴随的社会压力 身份认同是同性恋者要经历的重要一关,但不是最后一关。当他们接受了自己性倾向之后,还将面对他人和社会的眼光及评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常性行为,是应受到道德谴责的,这使同性恋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社会伦理困境,如被污名化及被歧视。同时,同性恋

7、者在我国法律地位模糊,国内很多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同性恋群体的婚姻权上,但目前我国的新婚姻法对同性恋婚姻不置可否,使同性恋者处于一种尴尬的压力位置。 为此,在目前的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中,是否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尤其是是否向父母公开。很多观念传统的父母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事情,无论隐瞒或公开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是否要假装和异性谈恋爱?是否只能和喜欢的同性地下情?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他们脚下的荆棘,一路相伴,不断令人感到烦恼和痛苦。 1.4满足自身需要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除了性倾向和性活动与异性恋群体有差异之外,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情感需要并无特异,在恋爱时也会遇到

8、异性恋者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因不能确定对方的心意(或性倾向)而烦恼、矛盾;表白后遭到拒绝而受挫、痛苦;在相恋、相处时产生矛盾不知如何处理;自己或恋人移情别恋;不知是否该发生性行为,如果发生该如何自我保护,等等。 作为人类主流文化的异性恋群体,要想拥有一段稳定、和谐并最终开花结果的感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人人都有的福分,作为非主流的同性恋群体,这就更难了。然而,大学生正处在性活跃期,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强烈的,但他们又是冲动而不成熟的,可能会陷入混乱的关系和性行为中。这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同性恋大学生群体中,而且可能更严重。 2辅导员在常规辅导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和普通学生群体既

9、有共性,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当他们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往往比普通学生有更多顾虑,更敏感。所以对他们进行辅导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2.1辅导员缺乏此方面的相关知识 和中国大多数学生一样,大多数辅导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而科学的性教育。这是靠“过来人”的经历,或曾经学习过的医学知识,或在媒体上接触过的相关信息所不能弥补的。因为“同性恋”是一个涉及生理反应、心理需求、亲密关系、社会角色、价值观和行为表达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要理解一个同性恋者的处境,必需了解这每一方面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他们既非孩子又非成人,若想更好的帮助他们,了解此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10、也是必需的。 另外,个性化辅导是一个助人、育人的过程,如何科学的助人,有它自身的方法和规律(比如何时倾听,何时反馈;何时处理情绪,何时改进行为等等)。我们只有在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用恰当的态度、行为来进行辅导,才能起到助人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 2.2难以在情感上真正接纳同性恋学生 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情感反应,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群体都处在一种负性的认识中,觉得他们不正常、有生理或心理疾病、违背自然规律和伦理道德、应该被治疗或纠正等等。这些认识会让我们从情感上对他们无法理解,产生排斥甚至厌恶,更忽视他们的需要和权利。 有时我们通过更新脑海中的认识和信息,表

11、面上接纳了他们,但心里却始终是疏远的,相信他们是会给家庭蒙羞的,是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注定是命途多舛的,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朋友是同性恋者,但却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者。 以上这些认识、态度,是将“同性恋”本身作为核心问题,带有一种问题导向的眼光,缺乏接纳和支持。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可想而知,是无法真正帮助他们的。 2.3交流不顺畅、感到学生在回避甚至抗拒 这是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因为我们往往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学生对老师应该是绝对信任和服从的,是会有问必答、言之有物、言听计从的。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轻易对老师敞开心扉。有些学生会对老师完全封闭,不相

12、信老师能理解甚至帮助到自己;有些学生会对老师留有戒心,观察、试探老师的动机、态度;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愿意交流,后来却对老师有诸多不满和埋怨。 这些都是我们在与学生“建立关系”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能够对学生持续产生有益影响的关系应该类似于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中立的、安全的、同盟的,是循序渐进并保持必要距离的。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这样一种关系时,才有可能将内心世界与我们分享,并持续接受我们的影响。 2.4了解学生的问题后,不知该站在何种立场、怎样帮助 如何有效的帮助一个遇到困境的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对这个问题感到过力不从心。作为辅导员,面对一个向你倾诉了困境的学生,可能我们无法改变那些引

13、发困境的现实状况;也无法减轻他所经历的痛苦;更不能替他做出选择或决定,那么我们要如何帮助他呢? 针对这个问题感到无可奈何,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帮助的目标定位于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产生结果的过程。当一个人遇到困境时,需要别人的关注,需要倾诉自己的想法、感受,得到理解和接纳,释放情绪压力,需要他人的观点或看问题的新视角,需要通过讨论来梳理自己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给予的帮助。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助的力量和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3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要点 综上所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性恋大学生,有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和辅导。如果我们以“同性恋

14、”作为他们的问题,作为我们辅导的目标,往往会将自己置身于他们的对立面,很难被接纳和信任,自己也会觉得无从做起、无力帮助。 所以,笔者倡导一种“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不刻意的将“同性恋”这个标签贴在他们身上,只是把他们看作普通学生,遇到了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去关注于他们的想法、感受、行为和境遇,以一种开放和支持性的态度去帮助,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自我成长。 具体辅导方法,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3.1确定需要辅导的对象 从非问题导向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同性恋学生都需要辅导员的辅导。只有那些可能出现发展问题或遭遇生活困境的学生,那些自己暂时无力解决所遇困难的学生,才需要辅导。 所以,一

15、方面我们要多关注、留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可能需要帮助的学生;另一方面,对没有表现出明显问题的同性恋学生,尽量不要区别对待,特殊关照。 3.2了解个性化辅导所需的各方面知识 如前所述,要理解一个同性恋学生的处境,并对他或她进行个性化辅导,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基础。包括同性恋群体常见的生理反应、心理需求、亲密关系、社会角色、价值观和行为表达等等。同时,还需了解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科学助人的方法和规律。 3.3觉察到自己在与同性恋相关的人、事上的价值观 每个辅导员对于同性恋者都会有自己的态度和评判,这些是我们在与同性恋相关的人、事上的观念,需要觉察到它们,并不断提醒自己

16、观念和事实的区别,以防我们将自己的观念作为事实或知识传递给学生,造成误导。 另外,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需要一种开放的、非评判的、支持性的态度去对待同性恋学生,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适合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所以,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价值观,并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3.4营造一个安全、接纳、循序渐进的交流氛围 交流是辅导的核心,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状况,并不断施加正性的影响。如前所述,一般情况下,交流是否顺畅取决于双方的关系,对交流有益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中立的、安全的、同盟的,是循序渐进并保持必要距离的。 所谓平等,是指在交流中我们对学生的想法、感受、需要和界限是尊重的,要充分的倾听和理

17、解,不妄加评判也不强求改变。所谓中立,是指我们在交流中既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倾向强加在学生身上,也不能完全被学生的观念、判断所左右,要尽量区分观念与事实,帮助学生客观的面对外界和内心。所谓安全,是指谈话的环境要相对私密,我们的态度是温和、开放、接纳的,让学生感到可以表达自己而不会被看低或指责。所谓同盟,是指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盟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思考和探索,找到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否定他们,颠覆他们。所谓循序渐进,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由浅入深,把握步调,根据学生的反应推进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需被迫说出心中所想,也不要急于提出建议或施加影响。所谓保持必要的距离,是指

18、在情感上和责任上不要卷入过多,超过了老师和学生应有的界限,距离太近不仅不利于保持客观中立,还容易使关系过密、情绪张力过高,不能对学生产生持续的、稳定的有益影响。 3.5提供心理支持并促进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没有一个标准的、既定的现实目标,我们不试图改变那些引发困境的现实状况,也不会替学生做出选择或决定。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和过程也会不同,不过方法是相通的。 首先通过关注、倾听、接纳、理解、澄清、共情等方法建立关系、了解情况、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压力,重获理性思考的力量。然后通过讨论、分析、视角转换等方法,促进他们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觉察并面

19、对自己的需要,梳理存在的问题,尝试并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 在这样的辅导中,我们需要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并纠正误区,帮助学生以一种尊重的、包容的、非评判的态度对待自己,促进自我认同的发展,减轻内心冲突。引导他们学会判断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审视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升有效梳理自己内心活动并管理外在行为的综合能力。最终使他们获得自助的力量和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3.6把握辅导的范围和界限 任何辅导都不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适用于那些虽然遭遇困境,表现出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但是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太差的学生。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有动力自我探索和发展,能够觉察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有一定的意志力。 对于那些可能已经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如状态非常消沉、丧失自助动力,很难和他人建立关系、产生信任,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缺乏觉察、表述不清,缺乏对自己的责任、完全依赖他人,对自身问题持续回避、难以面对,等等,我们需要转介至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估和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