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888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教师的使命与策略 【摘 要】当前不少流动儿童正遭遇着认同困境和危机,迫切需要认同关怀。教师理应成为流动儿童最有力的认同关怀者。教师对于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营造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的学校环境、建立与流动儿童亲密的信任关系、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合理的认同观念。 一、流动儿童迫切需要认同关怀 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外在世界的关怀给予,包括生活关怀、学习关怀、心灵关怀等。按照伦理学家诺丁斯的观点,关怀不仅仅是关注或关心,更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认同关怀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克服认同危机,建构合理认同。 1.认同关怀是儿童成

2、长中的一种基本需要 “现代认同并不关乎能否与宇宙哲学的秩序相匹配,而在乎能否回应自我内心的需要和欲望”1 ,认同关怀旨在满足儿童的这种内在需要。在儿童的生命早期,父母对于他们的呵护与关怀,使他们初次感受到被世界接纳与认同的快乐。36岁是儿童性别认同的关键期,父母或教师为他们提供的不同性别范型,避免了儿童性别认同的歧化。1218岁是儿童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表现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解除儿童同一性危机的路径,是来自家长、教师等外界环境所给予的期望、信任、宽容等关怀行动。这些行动一方面保障儿童努力改变现实中的自我,使之与理想中的自我一致;另一方面促进儿童修正、改变理想中的自我,使之符合

3、现实中的自我。当现实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获得统一,自我认同的危机便得以解除。除了这些关键阶段,在儿童生命发展的其他阶段,同样也离不开来自家长或教师等成人给予的认同关怀,因为被认同、建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旦失去了认同感,也就没有了生存感。2 2.流动儿童普遍缺乏认同关怀 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享受父母的亲情与关爱,感受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这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就学政策、家庭经济、家长素质、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局限,流动儿童经常感受到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的种种差距和不平等,不少流动儿童挣扎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身份之间,他们

4、正遭遇认同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他们纠结于理想认同与消极认同的矛盾之中 3 ,与认同危机伴随的,则是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等各种消极情绪 4 ,久而久之,他们有可能会产生抵抗或破坏城市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5 凡此种种现象表明,对于流动儿童而言,获得认同关怀以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极为迫切。 二、教师是流动儿童认同关怀的主要责任人 任何与流动儿童日常接触的他者,都有可能成为流动儿童认同关怀的主体,但是学校教师必须更多地承担起对城市流动儿童认同关怀的责任。 1.父母与社区居民作为认同关怀者的困难与障碍 父母是流动儿童最为亲密的他者,面对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的种种不适,理应正视并给予更多的关怀。但是谋

5、生和生存的巨大压力,消减了家长对流动儿童关怀的时间和精力。据一项调查发现,只有30.5%的父母经常与流动儿童聊天,而偶尔和几乎没有与之沟通的比例合计高达69.5%。6 父母与流动儿童交流时间的缺乏阻碍着对流动儿童认同关怀的实现。 社区是流动儿童每日必经的公共场所,是联系流动儿童与整个社会的重要中介,理应是给予流动儿童认同关怀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存在歧视与偏见,往往限制其子女与流动儿童交往,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人之间人为地被割裂开。为了维护自尊,不少流动儿童会有意疏远社区居民,这又进一步拉大了两类人之间的差异。因此,期望社区居民从根本上改善对于流动儿童的认识并给予其更多的

6、关怀,尚需时日。 2.教师作为主要认同关怀者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教育的价值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帮助个体塑造有意义的自我,以及建立起与周遭世界的意义关系。其中,反思是意义获得的重要手段,因为意义不是先验的,而是反思的结果。“受的教育越多,个体反思的敏感性就越强,也越能自觉地、有目的地塑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7 ,因此,“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个体不断调整自我的认同感,不断修整对自我的感觉和看法的过程”。8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予流动儿童认同关怀并以此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于是,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属于教师的应然使命。 三、指向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策略 认同关怀

7、不同于生活关怀和学习关怀等日常意义上的关怀,其明确指向于流动儿童的认同危机克服和合理认同建构。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从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对于流动儿童的认同关怀。 1.营造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的学校环境 认同是交往的产物,因为认同是个体与认同对象之间信息交互的产物。通过交往,个体才有可能发现对象的信息与自我信息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发现对象的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联,从而将自我与对象紧密联系起来,并建立起对对象的认同。 学校是流动儿童社会交往实现的主要场域,教师为了增进流动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的交往,至少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基于对流动儿童迫切需要认同关怀的理解,教师与流动儿童交

8、往的频度应该高于非流动儿童。这种做法并不违背公平原则,反而体现了公平。正是由于流动儿童与城市人社会交往的机会少,作为流动儿童理想化城市人的教师,才应该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交往补偿。第二,教师要引导流动儿童加强与非流动儿童之间的交往。而这种交往引导的关键在于设置交往的最佳情境。通过最佳情境接触能减少群体间的偏见,有助于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从而增进流动儿童建立合理的认同。 2.建立与流动儿童亲密的信任关系 教师与流动儿童之间拥有信任关系,是流动儿童自我认同形成的基础。这一认识首先源自儿童生命早期的经验。婴幼儿通过与父母交往之后感受到,在自己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一定会出现,即便有时父

9、母不在自己身边。当婴幼儿意识到这一点时,便确立起了对他人既信赖同时又独立的经验感受,这意味着人可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感受是正确的。于是,“对他人的信任与内在构成可信任性交互培育,这又奠定了自我认同的稳定基础”。9 信任与自我认同的联结关系并非仅仅出现于儿童生命的早期,而是贯穿于儿童生命的始终。对于流动儿童而言,通过信任关系,他们不仅意识到外界人与事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且通过这种意识反思性地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同得到了增强。 3.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 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流动儿童都存在认同问题,当流动儿童心理弹性良好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好

10、地规避认同危机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0 所谓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对抗困难,从不幸中恢复并积极前行的能力。根据心理弹性的内部结构以及教育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认知方面,引导流动儿童客观地认识自我,让他们不仅看到自己与非流动儿童相比的不足,更要看到自身的长处,欣赏自身的独特性,并将逆境视为自己成长的机遇。在情感方面,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情感支持,使他们拥有归属感,时常感受到成就感、幸福感,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人格方面,培养他们具有亲社会的气质,即要做令人喜欢的孩子,对他人要表现友好。在能力方面,要引导他们学会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够合理安顿自身的负性情绪,管理好自身的情感

11、冲突。 4.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合理的认同观念 对于流动儿童合理认同观念的引导,包括四个关键性的构成成分和要素:认同的连续性、整合性、差异性和同一性。11 认同的“连续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在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如果流动儿童基于对城市的热切向往而期望将农村的认同记忆完全抛弃,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毫无关系,自我认同的连续体就会被割裂开,反而不利于其认同建构。认同的“整合性”指的是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和接纳新的有用的认同。此方面需要引导流动儿童形成主动的包容与吸纳,即教育流动儿童不能以过客的心态旁观身边发生的一切,即便有时自身遭受了某些城市人的歧视,也不能成为自己拒斥城市优秀文化

12、、融入城市社会的理由。认同的“差异性”是确保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具有一种界限的感觉。教师需要引导每个流动儿童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自己不应该完全复制其他人,更不应该超越家庭的经济条件完全模仿城市非流动儿童的生活方式。最后是认同的“同一性”,它确保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一致性,它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尊与自信水平。在这方面,应该引导流动儿童认识到,自身及家庭与城市人尽管有着一些差异,但是也具有诸多共同点,例如在同一所学校考试评价的一致性、道德标准要求的一致性等。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基金课题“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认同感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