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901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探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摘要: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幸福感”程度整体较高,但“幸福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托,从高职学生“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展开探讨,辨析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实施积极的心理教育、文体教育和感恩教育,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性并增强其上升主动力。 一、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大家族里较为年轻的一个分支,其创始人MartinSeligman和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1998年正式提出。其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了快乐生活、美好生活以及有意义的人生。将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更为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幸福感”稳定因子的巩固,变动因子的转化和引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的稳定因子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和遗传、外界环境以及各类活动。Lyubomirsky的研究显示,其中遗传对于“幸福感”影响最大,大概能起到35%-50%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验证家庭环境对于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占到20%,中等的占到60%

3、,较好的占到20%。而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也有较大的差别。当问到贫困生,“你是否认为贫困让你感觉不幸福”,“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更好是否会让你感觉更幸福”,这个问题时,60%贫困生都表示,会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可能“会更为幸福”,但当问题转换为“助学金对你的生活影响大否”时,100%的贫困生都表示“非常大”或“比较大”。 综合研究对贫困生家庭贫困原因调查,排名第一的原因为:当地为贫困地区,生活水平所限。第二位的原因是:家庭读书人口多,收入少。第三位的原因是:重大自热灾害,农作物绝收。因此,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或山区,家庭成员多数从事务农或外出城市打工的工作。 较低的文化层次

4、,较恶劣的生长环境和较困难的生活环境都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于中等和较好经济条件的生源,“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这一方面源于家庭方面给予的学业压力较小,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值处于合理范围之内。 (2)性格对“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者“幸福感”更强。情绪稳定一方面让人远离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表明具有更高的社交能力,因为稳定的情绪有助其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性格温和的人较之性格暴烈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友谊。而长期处于抑郁和冷漠状态,以及性格孤僻的学生对于社会和周边环境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的“幸福感”也很低。 (3)高职学院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5、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上更侧重学生的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实操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校园环境营造,教学环境设置,课程安排和活动组织上均着力展现学生的技能表现。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也比较强,能够较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但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属于第三批次院校,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佳或高考表现失常而进入此批次学校,所以学生对于自我的认定较低,这就造成学院和学生间的矛盾。因此,当被试被问到“你对校园环境是否满意,在学校读书是否幸福”时,基本都表示很满意,感觉幸福。但当问题转换为“你对进入高职读书是否满意,是否觉得去本科会更幸福”时,被试出现了两种情况,被试属于分数低,自愿报考的不会产生去本科

6、更为幸福的想法,而少部分因高考失常,专业调剂不成功的被试则表示,自己可能去本科会更幸福。但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被试对于目前学校环境满意程度较高,“幸福感”较强烈。 三、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变动因子 SonjaLyubomirsky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活动是仅次于遗传倾向更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她认为,环境对于“幸福感”影响最低,占10%,遗传倾向最高,占50%,而有意识的活动占到40%。因此,我们分别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了对应的“幸福感”提升训练。 (1)参与志愿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对于被试进行分类的访谈,访谈发现,身兼班干部、院系干部等职务的学生,“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

7、普通同学。进而,我们针对“三无”学生展开了为期半年的跟踪调研。这些“三无”学生无班级职务、无院系职务、无社会兼职,基本上除了上课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我们的尝试是首先让被试进行日常的教师助理服务,并发放“感恩手册”用以记录其志愿服务工时。经过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自信心更强了,自我认识更为清晰,自我效能更高,“被需要”“有能力”“好助手”等评价让他们的“幸福感”显著提高。 (2)筑建有希望的人生对“幸福感”的影响。 希望是一种针对目标的习得性风格,人们可以使用路径式思维(找到通往目标的路径的感知能力),以及代理式思维(使用这些路线的必要)进行锻炼。鉴于家庭对于学生“幸福感”几近根深蒂

8、固的影响,我们采取了长短期目标设定的实验对生活境遇较差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跟踪调查。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协助其设定短期专业目标和人际交往目标,例如:每节课后与教师探讨作业完成情况或专业学习情况。设定每周的体育锻炼计划,并排除万难切实完成。每周参与一次社团对外活动,并主动与社团中的一员咨询社团招新或活动情况。每周打电话给父母,告知其本周的收获。经过一个学期的计划实施,被试普遍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规律,身体状态更好,对于专业学习更有信心,与人交往更为放松。健康的身体、放松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学习追求,让这些被试更清晰的看到生活的目标,对于未来更有希望,“幸福感”明显提升。 (3

9、)就业预期对“幸福感”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前景愈发不明朗。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学生普遍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但艰苦的就业环境和薪金待遇令大一到大三的学生都有如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就业有种隐隐的紧张和胆怯,对“幸福感”产生潜在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联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对部分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调查。我们安排被试成为职业协会的会员,并在第一时间得到校外兼职。通过从事派传单、快消品导购、办公室文员等不同岗位的兼职体验,被试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满意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能更好的应对陌生环境,有更好的习得性乐观表现。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

10、,提升高职学生“幸福感”的“质”与“量” Martin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能为提升和巩固个体的愉悦和幸福提供更为现实的方法。同时,还能鼓励个体发挥最大效能。本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普遍较高。据研究认为,个体的样貌、名声和财富并不会长久地对“幸福感”产生影响,而近3个月的体验相较之下更能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本调查所显示的数据也很好地验证了此论断。 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项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适应力,只有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培养学生形成习得性乐观

11、,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尝试与自己对话,不随意将家庭的艰辛和生活学习的失意全部归咎到自己身上,形成负面影响,进而产生长期的压抑和习得性悲观。有关报告表明,人的表现和基本能力与他对于社会和经济不公平的“理性判断或诠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尝试被动的讲座式心理教育改成主动的、全员参与的体验式教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心,养成目标导向的思考方式,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路径思考和激励思考的思维方式。从“质”上巩固“幸福感”的筑建,从“量”上拓展“幸福感”的源泉。 其次,积极心理学强调具备积极的人格特征的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更多

12、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适度的文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疏导和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从而使之产生更大的正面动力。为孕育“幸福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再次,积极心理学强调感恩的重要性。培养感恩习惯,不把好事和幸运的事情作为习以为常而不予理会。给学生发放“感恩手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和教学场所的清洁和维护、教职工教学和其他工作中去。让他们记录每次义务劳动后的感受,写下他们所感激的对象。据研究表明,感恩这种情绪在一个月之后将完全消失。但经过记录,则给记录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种感激之情也将持续更长的时间。而这种感激和感恩有助于培养习得性乐观。 五、结语 Dienner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进行协调。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目标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清晰,在大学这个半封闭的环境里,他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与现实环境不断产生碰撞,进而更加强化其已有的价值观和目标。因此,职业院校的环境营造、对于高职学生的体质锻炼和心理锻炼、以及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和感恩活动,对于影响“幸福感”的变动因子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强固“幸福感”的稳定因子也具有正面的效用。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