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968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 笔者曾有幸入选“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班”学员,亲历“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三元化”高端培训,思想理念受到莫大震撼,期间的学习笔记和反思日志成为笔者的宝贵财富,源源不断地为笔者的教学实践注入新鲜的养分。 一、聆听大师:于我心有戚戚焉 既关照现实,又超越现实;既有理论建构,又有案例解析;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洞察微毫;既有智慧上的高屋建瓴、启人心智,又有德行上的高山景行,精神感召:这就是大师的风采! 大师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症结的洞析,对中学教师举步维艰的改革的理解,对中学教学的或宏观或微观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在笔者

2、心里激起的不只是高山景行般的仰望,更多的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亲切与共鸣。 温儒敏教授的阅读教学观让人如沐春风。“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含英咀华、涵泳浸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温儒敏教授如是说,联想到笔者在登高教学设计中的“品诗品景,品情,品人”环节,品诗,这不就是一种涵泳吗?“于我心有戚戚焉!”温教授对语文课堂“浅问答”的反感,对作文教学“文艺腔”的担忧,对师生“焦虑感”的关切,关于“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的高见,都让笔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王倩教授的语文教学“反思观”让人警醒。王教授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迈向反思的第一步审视自己的心灵”,“反思决定你教学的高度,体现你的教学智

3、慧,提升专业水平”。联想到我校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的理念,鼓励老师们撰写教学反思,择优编印教师教学反思录,“于我心有戚戚焉!”王倩教授认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学养、经验越多,给学生的空间就越大,教师自身的学养是课改的关键。 钱理群教授的“鲁迅观”让笔者叹为观止。“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寻找鲁迅作品文与心的契合点”,钱教授是用生命在解读鲁迅,“两个契合点”让听者茅塞顿开。聆听激情飞扬的解读,笔者也找到了他与中学语文的精神契合点,找到了与我们的心灵相通的共鸣点。钱教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切入点,既高妙又切实;热爱,激情,智慧,学养,钱教授的人格魅力更让笔者领

4、悟了作为语文教师的立身之魂。 二、名校听课:来自教师素养的震撼 在京城名校101中学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张萌老师的李煜和他的<虞美人>和刘菁老师的归园田居。两节课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但昭示了共同的启迪:教师的良好素养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正如王倩教授所说,教师的素养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张萌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文艺学硕士,他身上没有丝毫“匠气”,有的是翩翩风度、生命的激情、出口成章的口才、唯美的文字表述、睿智的思维启迪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他在课堂上营造的“场”是语文的,生命的,唯美的试想,在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熏染下,还担心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吗?还发愁学生的语文素养薄弱吗?相信课堂上的这种熏

5、染会延伸到课下,语文的因子会进入学生的心灵,要不怎么会有课前全班的一篇篇的熟练背诵,怎么会有课堂上学生欲罢不能的思维碰撞和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还担心高考成绩吗?101中学连年语文状元、满分作文的涌现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刘菁老师是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她的课堂是“学术”的,思维容量之大,补充材料之丰富,文本解读之深刻,课下作业之高品位,都让笔者惊叹她的学养之深厚!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的深厚学养乃制胜之法宝。这两位老师都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各种形式的诵读,所谓的小组讨论和探究,但感觉学生的收获也少不了。由此笔者想,课改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理念,语文课能

6、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能感受到语文之美,能领略到文本的思想,并能触动心灵,这就是成功的语文课。而不是某种形式的花样翻新,不是“问题驱动”“讨论探究”“课堂模式”等这些概念所束缚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再放开一些吧,不要摆脱了一种束缚,又走进另一种束缚。 课后进行了一种评课式交流。教师的素养如此的丰厚,学生的素质如此的优秀,PPT的运用如此的常态化笔者赞叹不已。而其他老师的发言则倾向于质疑,比如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古诗文的诵读涵泳问题,学情的了解问题,教学任务的完成问题,容量太大与思维空间太小问题、问题驱动法的运用问题等等,这些质疑的声音显然更有力度,让对方反思的同时,也将我们自己的思

7、考引向深入,是聆听专家讲座之后产生的思想的涟漪,是理论付诸实践的再认识,是认识的提高。如果说欣赏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虚心的接受,那么批判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收获,是一种潜藏着创新力量的变革,是一种独特的绝不盲从的可贵品质。 三、工作坊磨课:遗憾也是一种收获 我们组从所抽的课题“高考复习”中,选定一个小的切入口咏物诗鉴赏复习。经过我们七人小组两个下午、一个晚上的磨课,完成了“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可是第二天的说课效果却很不理想。 同行和专家们对我们组的说课点评如下(主要列举批评性点评):1.选题不是很切合考情,因为咏物诗在备考中不是难点;2.教学重点的确立不是很切合学情,因为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并不是太难

8、的事情;3.整个教学设计处于课改和高考的两难境地,想两者兼顾,导致备考不深不透。4.束缚太多,框框太多,环节琐碎。5.所选诗歌太易、太少。 对以上点评,我们采取扬弃的态度。我们特别同意第2、4两条意见,决定调整既定教学目标,整合某些教学环节。而对其他点评,特别是针对第三条,我们持保留意见。复习备考确实功利性强,就是教给学生怎样“拿分”,但是,复习就只灌输给学生做题的技巧方法吗?如果学生连诗都读不懂,只记住做题的技巧、答题的模式就能得高分吗?每年的高考分析不都在说高考试卷上学生动不动就套用术语、生搬硬套吗?另外,复习课就应该是枯燥乏味的方法说教吗,既是有学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有语文味,有学生的心灵体验,有精神的参与和生命的共鸣。温儒敏教授说:课改和高考应当“相生相克”,“有水平的老师都是懂得平衡,既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陷入题海战术,不会把学生的兴趣扼杀,脑子搞死,这就是教学水平”。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努力打造富有语文味的复习课,我们会在怎么融合上下功夫修改,让我们的诗歌鉴赏复习课,成为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又富有意味的语文课堂,美而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