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065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 【摘 要】 2013年12月1日至2日,第12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与会代表们对过去一两年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讨论和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文章梳理了本届论坛中专家学者观点,并就当下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以及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引言 2013年12月1日至2日,第12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3ETIF(2013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Forum,2013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在武汉华

2、中师范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是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具体承办。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各高校,以及美国、加拿大、荷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380余人参与了此次论坛。围绕论坛主题,共举办十场特约报告,一个PANEL,十四个专题报告和四个会议论坛。 特约报告中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抉择、中国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发展、MOOC与教育信息化科技创新、翻转课堂、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评价、智慧校园、新技术与新媒体催生学习变革等不同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的

3、不同,专题报告划分为七个主题:教育技术学理论及信息化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媒体、新理论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研究;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数字教育电视与教育信息传播研究;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研究;数字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研究。此外,本届论坛还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大规模课程建设与优质资源共享”、“数字教师技能及标准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协同与发展”四个主题进行了四场会议论坛,大家在思想碰撞中,共谋专业发展、探讨研究热点、总结研究经验。 PANEL阶段成为本届论坛最大的看点,论坛组织者特邀大陆教育技术界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学者桑新民、程建钢、杨浩、余胜泉围绕“MOOC与

4、教育信息化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整个PANEL共划分为两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部分,四位专家学者分别就MOOC这一研究热点作观点陈述;在第二板块部分,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MOOC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MOOC在中国的发展前景、anti-MOOC、MOOC对教育技术学科以及对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四位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论将本届论坛推向最高峰。最后四位专家学者达成共识:中国教育技术学者要冷静、辩证地看待MOOC,并结合中国教育信息的实际发展信息化教育事业。 二、中国教育技术应走适合本土化的 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从教育技术学在中国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中国教育技术仁

5、人志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解决中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新,并且这种创新需要教育信息技术在应用领域中不断尝试。南国农先生从哲学的高度指出要“摆脱依附、走自己的路”1;何克抗从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两大领域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自主创新之路,指出要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和拓展,注重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创新2;祝智庭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出发,在总结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3;桑新民从专业建设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在争鸣与合作中开创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希望之路4。新世纪以及西方各种教育思想、技术和

6、方法等不断被引进到国内,并被不断的吸收、改进,然而这些思想、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只有在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前提下,才是真正有效的。 首先,中国的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之路,必然是适应本土化的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杨浩用创新扩散理论,并以Second life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的高低并不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MOOC和翻转课堂在国外的成功因素与在国内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程建钢对MOOC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签约美国MOOC对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绝非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MOOC发展应结合大中华地区教育改革的特点

7、,开创自主创新的MOOC。桑新民则指出由于当今学校文化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所吞噬,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行政化”、“商品化”的特点,唯有破解这两大难题才能真正地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由于民族、宗教、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民族区域性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等各种本土化特点567。中国教育信息化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破解这些本土化问题的道路,才是真正适合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创新之路。 其次,中国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必然是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赵勇教授从社会对信息化教育所要求的使命出发,指出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教育技术

8、发展需要关注四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关注人的本性,包括对人的智能多元化和人的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关注;二是关注经济体变革,经济体变革会带来社会需求的重组,教育需要随着经济体变化而变革;三是关注泛在学习(U-Learning),使学习者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能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四是关注全球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8。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并非独立于众多社会因素之外,而是包含众多的因素。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唐纳德?伊利(Ely?Donald)在总结分析了教育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失败的原因之后,概括出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成功所需的八项重要因素是:现状、知识与技能、资源、时间、激励机制、参与度、保障

9、机制与领导策略9。本届教育论坛中众多学者纷纷从理论(生态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实践(教育教学评价平台等)、技术和方法(大数据、MOOC、翻转课堂、新媒体、社会网络分析等)等角度探寻如何解决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单靠任何一种理论或方法不可能解决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有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本土化特征,不同问题应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各种理论、实践、技术和方法有机协同,共同发挥作用。 最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应综合考虑中国的教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心理等各种因素,要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发展、人与学科发展以及国内与国外发

10、展。因此,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走适合本土化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三、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分析 1. MOOC与教育创新 从2008年发展至今,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当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MOOC大行动正在全球展开(见图1)。针对MOOC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本次论坛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地讨论。桑新民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当前MOOC的发展,指出由MOOC所引导的网络课程新潮流对中国每一位校长、各级各类教育的领导、决策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产生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深刻的文化战略课题。因此,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建设必须注意学习主体

11、与学习环境的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重点解决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高效率的在线学习者、如何培育创造性开发和运维课程的在线课程提供机构、如何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三个问题,提出实现学习智慧、IT智慧、准商业智慧的内在结合是改革当前网络课程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运行体制、校内外结合四个关键环节操作层面的成功之道1011。程建钢从实践的角度对MOOC的发展进行了探析,认为面对当前盛行的MOOC,中国学者应该冷静辩证地对待,MOOC作为在线教育的一部分,其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并指出中国应该结合自己在网络课程方面的国情,开创自主创新的MOOC“在线教育系统”,基于国外平台构

12、建MOOC课程并不是很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式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系统U-MOOCS(Ubiqutou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ystem),指出U-MOOCS的主要特点是支持泛在学习,是可重组、可扩展的开放式在线教育系统。杨浩分析了MOOC成功的原因,认为基本成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提供商、名师名校以及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的投入是MOOC获得成功的关键,但MOOC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成功率低、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如何盈利、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在线学习文化的建立等12。 图1MOOC发展趋势图 2.“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伴随MOOC的发展,

13、网络课程学习中产生了大量学习过程记录。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宏观上有利于教育决策和教育规律的总结与把握,中观上有利于高校和网络课程开发商、运营商的课程规划与建设,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具体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提升。程建钢指出,基于大数据的大规模教育教学评价是将以往分散、独立的教育教学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科学整合和处理,并最终在以数据分析结果优化和提升教育决策、课程规划和具体课程内容建设,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其中,基于大数据的形成性评价成为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评价设计、评价特征、评价受益者以及评价数据来源等方面都会发生变革13。在数字信息时代,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数

14、字化描述,因此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针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应用如何做到规范化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香港城市大学郭琳科探讨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中涉及的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研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数据采集方法和目的,数据使用方法,如何保护数据安全,数据保留时间以及应该告之被采集者哪些信息等。他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2013年香港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发布的个人资料(隐私)条例中有关个人数据保护的六条基本原则。郭琳科建议,尽管我们期望建立基于大数据、计算机智能程序处理等技术和理念的智慧校园,但是学习者不是数据,教师更不是工具1

15、4。 3. 互联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自从提出便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2年6月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翻转课堂对学生考试成绩提高和学习态度改善均具有显著作用,有99%的被调查者表示将会继续采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15。台湾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首席教授陈年兴认为,教育大数据和MOOC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越发数字化和开放化。他以自己为例讲述了e-learning教学之旅:以在线学分课程和在线研讨活动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网上授课,设计并实施了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同步在线网络课程。通过实

16、践探索,发现同步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率,降低辍学率,并肯定了互联网作为信息收集与发布工具的共享功能,认为互联网是一种生态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器与机器、程序与程序、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结。在互联网形成的学习社区中,每个人之间都可以相互连接和通信,知识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学习者通过课下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学,教学时间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交流讨论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16。 图22012年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 关于翻转课堂的调查报告 4.“泛在学习”与数据挖掘 泛在学习

17、是基于情景感知、通讯网络、各种学习终端和学习资源的学习方式。在泛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关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数据。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使这些数据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应该成为教育技术学者研究的内容之一。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院、科学与技术副院长Kinshuk结合其研究实例详细讲述了基于适应性、真实性的泛在学习分析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理论进行了阐述。Kinshuk结合泛在学习的具体实施引出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思想和方法在泛在学习中的应用,从提供学习服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发现和分析学习者、如何向用户提供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及如何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对以

18、上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实现泛在学习的目的和意义17 。赵勇则从泛在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肯定了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对培养创新型学习者的重要性。 四、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应冷静辩证地看待MOOC 面对如火如荼的MOOC热,中国教育界尤其教育技术学者应该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辩证地看待这次网络课程运动。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OCW运动让中国感受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教育教学机构开始建设各类精品课

19、程,然而经过10年的努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利用状况却未曾出现预期的效果。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缺乏对中国教育国情的清晰认识和对精品课程建设在中国发展前景的估计不足。MOOC在美国本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网络教育平台设计、开发、运行和研究中形成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符合美国国情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我们并不否认MOOC对网络教育的革新作用,是新一代网络课程发展的经典案例,但美国MOOC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的教育国情、这一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复制?MOOC在中国大地上是否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还需要在实践进一步检验。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在探求网络课程发展的时候切不可忽视中国教育发展的本土特点。技术与技

20、术产品的发展、国外教育文化发展均有其内在规律与特点,中国的本土化教育亦有其内在规律和特色。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应该冷静看待MOOC热潮。正如程建钢教授所言,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应该首先把MOOC研究透彻,然后再去讨论中国式MOOC应该如何发展。 2. 教育技术研究要加强对伦理问题的关注 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不同于其它学科类型,因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对象和实验对象是学习者。伦理问题一直是教育技术实验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通常为了研究的需要,会把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不同影响,在观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种研究方法某种角度上理解是科学的,但这种研究方法对被试造成了何种影响

21、,在多长时间内、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影响,有无补救的办法却很少有人关注。如果这种影响对被试具有积极、正面影响固然可以接受,但如果被试出现了不良的后果,甚至是十分糟糕的结果,那么又由谁来负责呢?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人员通过某种方式获取被研究人员一定的数据,当事人对研究人员获取其数据是否知情,又是否同意将其个人数据应用于各种研究;研究人员能否用恰当的方式将数据采集、应用、研究、发布中的问题告知当事人以及研究人员是否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解决。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正确研究结果的保证,既然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必然是符合规范、合乎伦理要求的。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的伦理问题至今还没有引

22、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3. 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加强对于人的关注 新技术和新的理念会对教育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是这些技术和理念都离不开人的实施和应用。这也是乔布斯的疑惑所在“为什么IT改变了经济、医疗、新闻传播等几乎所有的领域,而对教育的影响却小的令人吃惊”,对此比尔盖茨总结道:与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较,他更乐于去关注和支持现行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革新者18。所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终归由人去实施,终究是要对人学习者施加影响,任何的思想和工具只不过是学习者学习的手段。只有注重对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那些起关键作用的不变因素人的研究,才是革新教育的根本和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

23、创新之路。正如唐纳德伊利所发出的忠告那样:“如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 结束语 从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到今天,教育技术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年。30年间中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纵观这三十年,中国在教育技术界出现过几位世界级的大师,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发展或发现了有多少为世界所认可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的共同支撑,单靠一种技术或思想很难引领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18。当今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各层次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教师们的协同努力,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和先进的研究统筹到教育技术中来,并结合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国情、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等特点,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