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0685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机会不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摘 要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就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公。本文将教育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居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差异的影响,从而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居民所享受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由此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产生收入的不平等。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财富越来越多地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并由此导致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成为国际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而且仍然在不断扩大,

2、并且已经对国民的教育机会产生了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也反映在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 据调查,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而2009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58元,而2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153元,最高收入家庭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组的3.7倍。 二、

3、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表现 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匾乏,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收入阶层之间分布极不平衡,这就造成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以及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1、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农村与城市相比,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而农村学校设备简陋,资源奇缺,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学校甚至尚未通电,更谈不上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而从教师资源配置来看,各级管理部门按照自身权限的大小,优先满足自己辖区的教师需求,这使得城市学校集中了素质相对较高的师资,甚至造成隐性浪费,而农村地区的教师素

4、质相对较差,且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待遇偏低,在多数农村地区,仅有的一些高文凭、高素质教师也开始流向大城市,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在高考招生中,现有体制的不公导致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起点不公”。另外,1997年开始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也促进了城乡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目前,高校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是4000-5000 元/年,除学费外,需负担住宿费500-1500元/年,书费400-600 元/年,杂费300元/年,加上生活费、交通费等其他费用,一年的费用至少要10000元,这样就使很多农村子弟即使通过个人努力考取大学,其家庭也无力负担如此高额的学费。 2

5、、地区间教育机会不平等 中国的义务教育负担主要落在县、乡一级,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很大差别,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平衡,导致较发达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我国对一个学龄儿童而言,能否进入高质量的学校就要取决于他所在的行政区域。由于高质量学校大多集中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这种按户口所在地分配教育机会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儿童形成了差别对待,将一部分儿童限制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就近入学原则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表现在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有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尽管这些劳动力在城市里大多从事较累较差的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6、的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问题上却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歧视待遇。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的权利尚且得不到保障,更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学校就读。 3、各收入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层,不同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也受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高收入阶层的子女,不仅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家长还可能为他们高薪聘请家庭教师、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特长班等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分数来获取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一旦分数不够,又可通过交纳“择校费”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择校生”。1997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开始全面实行收费,随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力度的加大,各院校所征收的学费和其他各项费用却一直

7、呈上涨趋势,与学费水平的逐年提高相伴的是高等院校中来自低收人家庭学生的比例下降,高等教育日益呈现不利于贫困家庭的倾向。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私人教育投入的显著差异会影响到劳动力的素质。有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教育水平的上升,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数量是农村的十几倍,这也从一个层面部分地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受益者是城市居民。 1、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分析 由于城乡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中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源察赋方面的差异,导致居民间收人差距的扩大。同时,收入

8、差距的不平等又进一步促成了城乡居民接受教育上的机会不平等。在农村地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带来大批低素质人口的积淀,加剧了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此又反作用于其收入水平。而且,收入差距方面还存在“马太效应”,收入较高的居民的后代获得的教育水平一般会高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的后代所获得的教育水平,从而由人力资本决定的收入分配会产生代际效应,使得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地区间教育机会分配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分析 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情况下,地区的教育状况、居民的教育程度与经济的落后发展之间往

9、往会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财政收入水平低,教育投入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没有后劲,地区经济更加落后。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同,东部地区的居民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及更高的配置能力,由此可取得更高的收人。由于人力资本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因素,这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 3、各收入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和阶层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分析 (1)教育机会对各阶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世界银行对美国、法国、科特迪瓦等12个发达、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增加一年学校教育时间平均可使工资增长10%以上。在我国,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原因是高

10、学历的人群更容易就业于一些收入较高的行业及地区,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化而形成的“知本家”在所有高收入人群中就会脱颖而出。由此,我们可以做出推论: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分化程度。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收入越高。而对于低收入阶层的子女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甚至是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存量较少,这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起点上就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在技术和知识市场日益完备的今天,他们取得高收入的机会是大打折扣的。 (2)各阶层收入差距对其教育机会的影响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而低收入阶层无

11、钱接受进一步的教育,难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无法支付其子女的教育费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因此形成愈穷受教育愈少,受教育愈少收入愈少的恶性循环,如此下去,经过几代人的传递,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收入差距的扩大意味着他们对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拉大,教育机会在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就会越不平等,而这种起始机会上的不平等最终又会作用于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收入。 四、政策建议 1、改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财税政策上对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要适当倾斜,要从各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制

12、度,使所有能力相同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 2、按照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针对落后地区的特别开发计划的经验,从长远来看,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开发和转移支持力度,引导中西部居民进行教育投资,在教育机会的分配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保障中西部地区居民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和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应着眼于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较为平等地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偿力度,使贫困家庭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规范高中重点学校的招生行为,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而在高等教育方

13、面,要采取措施降低高等教育对低收入家庭的预期个人成本,扭转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恶化的状况,尽快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与高等院校收费制相配套的奖学金、贷学金以及教育费减免制度,考虑到低收入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缩小不同收入阶层在高等教育有效需求方面的差距,以保证来自不同阶层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4、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之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并产生代际延续,所以政府在考虑公平目标以促进社会稳定时需要考虑到改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对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政府主要应致力于增加对农村地区及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农村地区及落后地区居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应根据补偿性原则,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等手段,改善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人群的处境,保障他们能享受到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当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以保证社会上每个能力相同的个体能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