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100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讨论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共同进步。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若是思想的话,每人都会有两个思想。”由此可看出,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再经过分析、转化、吸收,得到新的认识。而让学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讨论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实践也证明,合理、有效地运用讨论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怎样使讨论发挥最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必须要注意

2、以下几点: 一、讨论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的时候应该要明确哪些内容适合讨论,更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还是为了强调重点、突出重点而讨论。所以要精心准备讨论内容。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三点: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学生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若太难,学生就很难取得成功。这都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讨论的动力。三是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上几点需要有机地统一,讨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讨论的内容比较枯燥,就要创设情境,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

3、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讨论的运用要及时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讨论,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也就是说要把讨论的支配权给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讨论,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如果教案上安排讨论的问题经过提问后学生回答出了,就不应再讨论了。而相反的,如果提问后发现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或是发现学生有争论、迷惑、理解不清的时候,哪怕教案上没有安排讨论,也应该及时组织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练习完成后笔者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有一学生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再

4、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容易错,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其他同学马上都表示有同感,议论起来。这是在笔者的意料之外的,笔者没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而是干脆让学生展开讨论,先讨论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再讨论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简单。经过积极认真的讨论,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这一及时的讨论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配方法的价值,还增强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三、讨论的时间要给足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由于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鉴于讨论要占去不少时间,考虑到教学进度,就草草收场,或是让学生课外去讨论。酣畅淋漓的讨论戛然而止,不仅抹杀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

5、环节的教学,以后要想开展积极互动的讨论就难了。所以一旦组织讨论就要保证讨论的时间,发挥小组讨论的交流与合作用,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如: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掌握不够,就充分发掘教材,在一次复习课上花了大半节课让学生讨论两道题:(1)如图:已知点D、E在BC上,BDEC,ADAE。求证:ABAC。(2)如图:已知D是BC上的一点,BDCD,12。求证:ABAC。 实际上这两道题是书上的例题,如果讨论时间不充足,学生讨论的结果仍是书本上的方法,而想不到题(1)可以过A作ADE的高明AF,通过证明AF是BC的中垂线得ABAC,题(2)可

6、过D作AB、AC的垂线段DE、DF,由角平分线定理得DEDF,再证出BC,得出结论,而且都比书上的方法简便。为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定理解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求解题简便的目的,花再多的时间讨论也是值得的。 四、讨论要在指导中进行 “放羊式”的讨论是低效的。所以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安排好小组讨论的成员,让学力各不相同的学生合理组合,从而提高讨论的实效性。其次,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冷嘲热讽,要以理服人。要求发言的同学组织好语言,归纳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自己在讨论问题上的偏差。让讨论在规范中进行,不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讨论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