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122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一、指导思想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机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着眼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弹性学制、定向使用”十六字做文章,系统考虑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将教育发展与行业需求有机联系起来,深入分析问题,有效培养和使用多层次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

2、发展。 二、培养对象与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将具有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中青年农民,培养成具有作物生产、花卉园艺生产、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经济林生产、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或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投资等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技能型、技术型、服务型、创业型的多层次的满足产前、产中和产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 三、培养与使用机制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对象生产实践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四证”培养模式:即最低级的单项农业生产

3、、经营、服务的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初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中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高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见图1)。 每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获得必须完成规定的相应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学习和生产实践实习,经综合测评达标后,颁发证书。不同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确定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实行“一人一证、定岗定业”,职业资格证可连续或阶段性在同一或不同职业院校逐级培养更换获得。此证既是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同等学历证明,也是从事此特殊行业工作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得到保障的资格

4、证。 1. 培养目标 与传统学历教育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四大模块,从技术操作和基本管理入手。第一模块培养目标为“会做”,培养基本操作的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单项专业操作技能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第二模块培养目标为“拓展会做”,培养专业能力和相关能力,主要针对综合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以上两个模块可在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第三模块培养目标为“组织设计会做”,培养较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针对中级生产、服务、中层管理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创业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本模块要在高职学校进行。第四模块

5、培养目标为“研究创造会做”,重点培养创业型综合职业能力,主要针对高级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一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学校进行。由于是免试入学,由低到高自然淘汰,分级培训,培训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与传统学历教育相反,培养模式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加生产实践实习,实行弹性学制,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逐步提高。可以连续学习完成,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践的需要,分阶段学习。这样,通过一个培养体系,能分别解决农业领域从简单劳动者,到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员、管理者和创业者,各层面人员的教育培养问题。 2. 录取与管理机制 国家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可以

6、联合行文,实行农村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到当地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注册、领卡免试入学,到相对应专业的农业院校交卡免费上学。每个模块达到合格,由农业院校颁(换)发相应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毕业后先凭证到当地农业部门报到,获得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政策、贷款等扶持。同时,要从政策上不断强化农业经营准入制度。农业院校凭已培训的各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培训卡到政府财政部门按同等学历学生教育经费标准划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从长远看,这一培养模式应该是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 3. 资格证发放 农业是一个弱势行业,基础性产业。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培养的农业人才定向使用,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在资金、

7、项目、经营权等方面的支持,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应明文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免试、免费、弹性、定向”班培养的学员不发毕业证,只发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该资格证在农业行业具有同等学历层次。 4. 职业方向 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学员就业主渠道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及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产业领域创业工作。同时,鼓励具有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参加县级及以下农技推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考试录用。 四、培训实施计划 1. 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种植技术类、养殖技术类、农产品加工技术类或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类项目,任选

8、一类。 2. 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高中(职高)毕业生和取得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相关专业技术课、专业基础类课、初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职业道德类课。培养合格者为中专同等学历。 3. 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和取得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主要开设中级专业技术课、中级专业基础类课、中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创业类课、农业政策与法规类、人生价值观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大专同等学历。 4. 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和取得三级

9、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高中(职高、中专)毕业生。主要开设高级专业技术课、高级专业基础类课、高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高级创业类课、农业国际贸易与法规类、国情与人文素质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本科同等学历。 以上四种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具体课程设置还需要进行专门、系统化的研究,每个模块要设半年的生产实践培养环节,并探索试行“学分银行”弹性教学管理机制。 五、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一定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关键是培养或储备具有专业技术技能、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全国农业区域

10、特色化生产与发展效果明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与工业、服务业比较,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第一,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较慢,成本高、效益低,使大量的资金、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和转移,缺乏扩大生产的资金与生产的主力军;第二,农业科技项目应用推广的深度、广度不够,示范和带动效果不明显;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第四、农业人才培养与使用中,农民培训组织程度不够、效果一般,农业大中专学生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少,即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国家扶持、保障机制不健全,扶持、保

11、护的力度仍然不够。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大量的专心于农业生产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的各个层面的留农人才队伍作为保障,才能够很好地落实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能依据区域资源特点,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高效农业。而这些人才队伍的培养就得依托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科研等综合实力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通过国家扶持政策的倾斜来具体实施和完成。 2. 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借此契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业产业倾斜保护政策不够,有些难以落实到位,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择校就业观念,将来人口数量增长有所下降等因素,直

12、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生源。同时,即使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也未能从事农业产业的工作,影响着农业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归根结蒂影响农业产业和“三农”事业的发展。多部门开展的农民培训工作多头无序,缺乏计划性、组织性,效果一般。为更好地发挥农业职业院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农”的职能,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依靠农业的发展,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农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定向使用,并不断向农业产业发展输送留农人才,这样既培养了农业人才,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又保障了农业职业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和取得持续协调发展。 (二)可行性 1

13、. 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现状的保障 据财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实际增长19.5%。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实际增长14.8%,经济总量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为农业生产经营基础设施

14、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障了大量的发展资金。 2.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保障 从2005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基础上,推动了农村土地的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支持农户发展区域比较优势的家庭农场,为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全国农业区域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拓展了农村就业市场,为农业领域就业和农业产业生产者提

15、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平台,更加坚定和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从事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 3.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2003年至2007年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16、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及重视发展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有关发展“三农”事业的连续性政策及教育政策,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4. 农业职业教育基础的支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逐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等

17、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下同)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的政策,找到了整合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初步解决了农村教育、科技与经济长期分离、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互不相融等社会难题,为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敏骞 徐鉴民 米海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