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2280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引言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常规教学活动。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提问,就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明确提问的指向性。问题保持一定的关联性,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实时调控。 提问是师生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心里学生角度分析,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刺激,是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日常的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提问你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有以下几点1、问题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2、问题的设计指向性不明确。3、问题的关联性不强。4、问题设计和实

2、施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导致课堂教学要么缺乏深度,要么缺乏实效,要么课堂环节机械、生硬。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有必要优化设计课堂提问,达到优化教学预设的效果,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呢?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问题要由疑而生,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问来设计,要能起到促进知识理解,明确隶属关系、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要避免那种出现那种“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出现,防止问题泛滥而引发的学生思维懈怠问题。教师问“是不是”,学生会随口回答“是。”教师接着问“是吗?”学生又会回答“不是。”教

3、师如果接着反问“不是吗?”学生又会回答“是。”其实,此时学生已经不再思维了,就在“是”与“不是”之间进行选择,至于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被学生忽视了。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数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引领学生对某一环节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确实起到以问题带动思维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关系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有哪些缺点?2、你能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提示可以两个三角形相拼,也可以对一个三角形进行折叠)3、比较用不同方式转化成的新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关系。4、你能从转化

4、成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问题的设置简单明了,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思维提升等学习过程。问题虽然不多,但是,每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的学情即时生成和调整,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课堂调控,是课前预设到课堂生成的具体过程。 二、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起着引导课堂教学方向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课堂问题的设置显得随意而缺乏指向性,导致学生失去思维的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3+1/4”后,提出问

5、题1/3、1/4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回答“都是真分数。”有的回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是由于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导致的学生思维方向不明确,引出的课堂对话、交流属于无效活动,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教师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马上回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思维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只有明确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课堂对话和学习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关联性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贮备和教具、图形、简图和多媒体展示才能更好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教师要

6、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提问保持一定的关联性,防止因为问题的思维跨度大过大,或者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导致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不能保持,从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进行。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的教学预案是带领学生通过操作,在已有知识的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不断会用这个公式,还知道它的数学原理,此所谓“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指导两组学生分别将圆剪成平均剪成32份和64份,然后将其分别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1、请同学们观察将圆平均分成32份和64份拼出的近似长方形有何不同?2、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的什么?3、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

7、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个问题的设置保持层层递进关系,既有操作、观察,又有观察、联想,更有知识的推到、迁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连贯,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保持一定的关联性,尽可能在规律的探寻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中和思维快速运转下,学习知识、寻找规律,激活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四、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控。 问题设置是教师的课前预设,育有各种主客观原因,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会时常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其在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有两种学生解决问题异常顺利,如果按照预设进行教学会导致课

8、堂出现大量剩余时间;学生解决问题阻力太大,学生甚至到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人的认知水平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学习过程就是在这三个区域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当教师发现学生解决问题异常顺利时,表明问题设置的层次停留在已知区,属于无效或者低效活动。当学生面对问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时,表明我们的问题设置很可能过深,处于学生的未知区。 面对以上情况,教师要具备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对问题实施调控的能力。面对第一种情况,教师要增加提问的难度,快速发展到未知区,以减缓课堂教学进程,保证学习效果;面对第二种情况,教师要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并呈递进式。前几个小问题要起到由已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的作用,来疏导学生的思维。对于那些处于学生未知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删减,以降低学习难度,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不要忽略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问题的设置要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科学而有序的课堂提问,推动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新海庄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