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25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通过设疑创设情境、围绕焦点、大胆实践、梳理概括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自然(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面浅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

2、传统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观,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上来。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论、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新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

3、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我在讲地球的吸引一节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随着这一连串

4、的问题,紧张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我对学生说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了地球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的一些现象开始注意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焦点,激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解决方法,思维就可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

5、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沉浮一课时,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各想办法使瓶子沉到水里。有的学生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装石头。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放在水上浮着的塑料片上或木板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都能浮在水面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

6、展。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

7、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五、梳理概括.激发创新

8、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p探索,收集到丰富的?p初级的?p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自行探索的,也就无法体验探索的乐趣。如弹力一课,学生利用弹性材料做了大量的弹性实验后,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弹性的感性经验,这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看到的现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建立弹性概念。尔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通过进一步讨论,归纳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即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概念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概括,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继续创新的兴趣,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