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290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应用类的课程,它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该门课程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从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

2、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偏向于应用类的课程,它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上,而科学一般作为副科并没有被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致使科学教学课堂十分刻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科学教学脱离生

3、活 科学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课本上的许多知识都可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有的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对知识进行转化,也没有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下教学中,教师还在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讲台不停的教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属,丧失了主体地位。教师充当教学的主导,一切教学向教师看齐,教师就是权威,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教师也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探

4、究活动难以开展,学习效率低下,长期处于这种教育模式下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二、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几点思考 1.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十分丰富,该科目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而且包括地理、生物学等内容,所以,科学具有学科涉猎的科目多、内容范围广等特点,对于揭示自然界当中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这一群体年纪比较小,对新事物有着浓厚好奇心和探究欲望3。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抓住科学课程自身特点和小学生的爱玩、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

5、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营造适宜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磁铁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导入教材内容,如将一个乒乓球从中间打开,然后在里面放入一块磁石,再将它重新粘合号,让它表面上看起来“完好如初”4。在上课的时候,佩戴一块铁质手表,利用铁与磁石之间的吸引力,给学生展示“球不离手”的魔术。学生对乒乓球为什么仅仅贴在教师的手上表示惊奇,有的学生甚至自己试了一下,结果发现在自己手里没有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6、性,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经过后天进行培养,这就要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安排观察类的作业,让学生自己的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观察可以说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索能力的开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观察并不是简单的用眼去看到,而是要让学生看到现象表面背后所隐藏的科学,观察的实质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是从事物表面上产生的主动性思考。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从而引发学生思考5。 例如,在?W习物质的变化一节时,教师可

7、以在课堂上讲食盐溶解在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然后对学生提问“食盐都去哪里呢?”这一现象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生活常识,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回答“食盐溶解在水里了”。然后教师可以再提问“如何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变回原来的样子呢?”然后学生陷入了思考。促使教师可以将导入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溶解和分离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3.采用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从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例如,在进行工具的科学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6人一组的小团体,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绳子有什么作用。通过这种新型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然后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这要比教师给学生单方面的教授效果更好。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对于今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还是其他课程的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也很大。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