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407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1.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

2、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2.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

3、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3.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

4、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米,李诚每分钟走米,经过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4.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可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