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88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以具备“专、知、能、善、健、雅”全人素质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企业、职业实际需要,构建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为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项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要求为准则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一、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

2、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各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中职学校的正确定位、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坚持树立“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实施“宝贝计划”,把每一个学生当成宝贝,提出了“专、知、能、善、健、雅”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标准,着力于学生全

3、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具备“专、知、能、善、健、雅”全人素质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企业、职业实际需要,构建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为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项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要求为准则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构成要素 (一)把好“两个关口” 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学校就像一个人才加工厂,企业是客户,学生是产品。学校根据客户需要,设置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成为企业所需的产品。为了制造出客户所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在

4、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把好“两个关口”,即“入口关”和“出口关”。 1.把好“入口关 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学校必须考虑到市场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了解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心理取向、梦想追求等情况。只有把好这个“入口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不出现偏颇,从而既能满足企业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成为合格的“岗位人”,又能适应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2.把好“出口关 对于学生的“出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升学,一种是就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两种结果,开辟升学

5、与就业两条通道。一方面,要整合课程资源,推动中、高职衔接,或是通过选拔考试组建高考班,为学生开辟升学通道。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开通就业通道。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必须把好“出口关”,即学生除了成绩合格或修满规定学分之外,还需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达到“一本毕业证书+多本技能证书”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着力“三项能力”培养 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现代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知识、素质、技能和心理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化,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其中,专业能力是指

6、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由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通用能力构成。专业岗位能力是针对某一具体岗位的应用能力,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专业通用能力是为适应某一职业领域或岗位群的工作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是学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变化能力等能力。 三项能力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方法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开展社会交往的基础,专业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应职业的

7、保障和立身之本,社会能力则是学生是掌握方法、适应岗位、自我提高以及创业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着力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大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发展并掌握专业技能(即掌握专业能力,学会做事),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掌握方法能力,学会学习),要教会学生善于融入社会,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即掌握社会能力,学会相处),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学生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关注“三大课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

8、,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三大类。专业能力培养以必修课程为主。公共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设置有人文素质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身心健康课程三类课程。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通用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帮助,而且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诚实的品质和健康的身心,为“专、知、能、善、健、雅”全人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考证考级课程三大类。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理实一体课程以岗位(群)教学项目为主,通过任务驱动,在

9、学校特定的实验实训场地进行。考证考级课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是为学生参加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证书资格考试而设置的课程。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岗位能力,达到“专”的全人素质标准,而且更加熟悉企业、行业,了解市场,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工学结合课程包括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工学结合,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一些在所学专业(职业)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是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分为校级选修课和学区选修课两种,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能力。校级选修课是由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学科

10、或专业拓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的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包括专业技能类、人文素质类、职业规划类和体育艺术类四大类。其中,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技能竞赛、考证考级服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陶冶情操服务,职业规划类课程为学生走近职场、创业创新服务,体育艺术类课程为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锻炼意志体魄服务,学区选修课则由学区根据学生个性需求、专业特点而在学区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需要报名参加校级或学区选修课程,以走班制形式上课。 学校还把周四下午第七、八节课开辟为选修课“四声”开放式教学时间。“四声”是指:朗朗的书声、开怀的歌声、有劲的运动声、

11、隆隆的机器声。“四声”开放式教学时间追求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课程、开放的资源、开放的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兴趣的机会。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方法能力,增长才干,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课程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收获,学会团队协作,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直面挫折,学会适应变化,提高社会能力。学校以“强专业、厚基础、增自信”为目标,以“知行相结合、文技相融合”为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赛促学为主导的技能活动,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经典诵读活动,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创新创业活动,以

12、愉悦身心为目的文体活动等四大活动。 在四大教学活动中,技能活动以专业技能展示和技能运动会为主。专业技能展示以“夯实常规促提高,教学相长展风采”为主题,侧重于一个“展”字,即展示师生在专业技能中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技能产品、图纸、实训报告等成果的展示。技能运动会以“比赛点亮青春,技能引领未来”为主题,侧重于一个“赛”字,即设置师生专业技能比赛,要求班班参与、人人参与,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经典诵读活动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构建诵读、阅读、践读三维活动模式,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提高人文素质,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创新创业活动以“实践促进创新,以创业带动

13、发展”为主题,建有集培训、指导、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园,帮助学生专业实践、规划职场、构筑创业梦想。文体活动以“生命因运动而精彩,青春因艺术而美丽”为主题,以田径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为主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三、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性的,既要立足于知识的横向拓展,为学生提供职业学习和良好素质养成的广阔空间,又要着眼于未来的纵向延伸,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必须坚持在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 (一)课程开发的开放性 课程开发不是学校或教研

14、室闭门造车,而是要与行业、企业、高校专家、校外机构合作进行各类模式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心理等因素,让课程更加适合学生。 (二)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一是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岗、课、证”三位一体,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课程板块应相互对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全人素质的形成。此外,各课程板块对于三种能力的培养虽各有侧重,但能力的形成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三)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15、是指课程内容要具备动态发展和弹性调整的特点。动态发展表现在学校要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不断整合课程资源,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校本教材。弹性调整表现在学校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 (四)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是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与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相结合。重点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运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全人素质的培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五)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课程评价应摒弃传统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淡化以分数为标准的甄别方式,实现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一是评价形式的开放性。如以实践操作、项目演练、报告撰写、产品制作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评价主体的开放性。可以是教师考核,企业专家考评,学生之间互评,也可以由专门的技能考评小组进行考评。三是评价内容的开放性。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比赛获奖证书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通过学分替换获得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