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4670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 1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生活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并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

2、情境,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符合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规律。初中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创设生活情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呆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高效。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2 案例分析 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动物的运动也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大量动物运动的图片和视频,结合学生以前看到的、听到的、体会过的生活经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

3、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团结协作的情感。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探究主题:动物运动的形式和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动物的运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可以通过播放动物运动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去感悟、发现自然,结合学生生活经历,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原因,理解动物运动的意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第二个探究主题是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如果人饿了,还有力气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自哪里呢?以此引入探究主题,学生开展讨论

4、,最后得出结论。 3 案例描述 3.1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猎豹取食”,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猎豹依靠快速奔跑捕获飞快奔跑的羚羊,其速度可超过100 km/h。 (1) 在猎豹和羚羊之间的“追捕大战”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羚羊肯定是(跑得快的);能够捕食到羚羊的猎豹肯定是(跑得快的)。 结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猎豹和羚羊后代的奔跑速度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猎豹后代的奔跑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羚羊的奔跑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生物多样性是(

5、生物进化)的结果。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同时也为讲解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埋下伏笔。 3.2 媒体呈现,形成认识 教师播放动物运动的视频,随后呈现多张动物运动的幻灯片,包括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动物。通过直观的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然界中动物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3 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一种动物只能有一种运动形式吗?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一定相同吗?动物的运动形式和什么有关?播放不同环境中动物运动的图片,如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地上走的熊、爬行的蜥蜴、奔跑的马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动物运动和环境的关系。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运动方

6、式也不一样,比如鸟、蝗虫、青蛙等。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表1,进一步锻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环境相适应,动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4 分组讨论,激发兴趣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动物都有哪些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呢?并呈现鸟类图片和讨论提纲,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前肢特化为(翼);体表被覆(羽毛),能上下扇动使鸟快速飞行;骨骼(薄)、(中空)、(坚固),减轻体重有助于飞

7、行;(胸肌)发达,有利于牵动两翼展翅飞翔;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比较完善,为飞行提供所需(能量)。 通过已有的鸟类知识,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鱼类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鲫鱼生活在哪里?它的运动形式是什么?它适应水中游泳生活的特征有哪些?(鳃)布满了丰富的毛细血管,能从水中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水流速度等。 3.5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运动捕食、迁徙等画面,展示思考题: 金钱豹为什么奔跑得这样快?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为何快速奔跑? “夏来冬去”,大雁为什么有长距离飞行? 鱼类为

8、什么洄游?这对动物有何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动物运动的意义:动物可以通过运动捕食,逃避敌害,有利于个体生存;通过迁徙等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便繁衍后代。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教师合作的伙伴,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师成了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又是学习的“协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3.6 自主学习,教师点拔 动物运动要不要消耗能量,能量又来自哪里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教材P79“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小组讨论完成小结:动物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食物)。食物被动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

9、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动物(运动)所需能量。 3.7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和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学习效果。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并通过一些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反馈教学效果。 4 案例反思 “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生活现象为学生所熟悉,都有亲身的体会,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师以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得到启发,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体会到生物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观察、讨论交流为主,在教师引导和控制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