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5187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从“做”中“学”初中数学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数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The shallow Xi lear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fromdo Liu Qiu li 【Abstract】New the course initiate independence investigate andlearn mathematics to be advantageous to fromdo full exertive students corpus, satis

2、fy dissimilarity the students need, transfer student study of active, is adjust history development of inevitable. 【Key words】Mathematics;Do mathematics;Activity;Interest;Guess;Investigate;Detection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

3、、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数学知识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加深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通过“日历中的数学”的探讨,在游戏猜测中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因为“数怎么不够

4、用了”?学习了小于0的数负数;通过“有趣的七巧板”,了解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数学猜想的兴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提高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作出的似真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能够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待探究的问题,提出大胆猜想,在经历真正“做数学”与“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了

5、从“做”中“学”数学的兴趣。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数学的创造始于猜想,新课伊始,注重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竟争意识,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一摞很厚的试卷用纸,如何很快地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张?又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

6、厚为多少mm?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三、数学规律的探索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发现 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概念的理解中、从定理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的剖析中、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与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

7、、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和巩固。如:日历中有很多规律,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经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过程,通过“做一做” 分析计算,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从“想一想”、“猜一猜”中培养了学生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发现规律、大胆设想、敢于质疑的精神;由“议一议”营造交流合作的气氛、发展了情商,丰富了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不仅发现了日历中数的许多规律,而且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

8、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培养了学生发展了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方法,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 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索的活动中,得出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又如:两学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发现足球是由白色六边形和黑色五边形的皮相间缝合而成,一学生数得黑五边形共12块,另一学生却总也数不清白色六边形到底有多少块,谁有办法能帮他算出来?在探索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9、?你能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吗?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才有可能应运而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同,自然“再创造”的过程也有差异,每个学生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经历的也是不同的尝试、困惑、坎坷,获得的是不同的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有所得,都能在参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方法,学会了寻求“做事”的一般规律,“画出了各自独特的思维轨迹”,而且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在“做中学”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来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激发自己的潜能释放,健全发展人格。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