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616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人才需求脱节的实际,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与建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撑起了半壁江山。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多,但毕业生人才的质量却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改革必须根据专业特点,

2、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培养的优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早,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瓶颈,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多,办学条件差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内容层出不穷,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普遍存在所学知识滞后

3、,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等问题。随着高职学制的缩短,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减时不减课,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适应周期较长,难以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问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就读,心理上存在失落感,本来对学习就没有足够的兴趣,再加上过去死板、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限制,课堂教学和即时的社会信息知识需求脱节,导致学生认为不能学以致用,并把学习动力缺乏归因为学校教学,而忽视自身原因。同时,很多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身能力原因,对

4、将来的职业岗位缺乏合理规划,没有奋斗目标的驱动,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影响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而不良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2、师资问题。一般工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很大,教师自身实践不足,而教学任务繁重又使教师学习新知识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证,不能够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受到学校条件限制,教师外出进修、继续学习的渠道提供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问题。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更新之频繁,让人感叹不已。计算机知识更新频繁造成计算机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但是

5、由于教学内容是要依据当前的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来制定的,而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相对的滞后。 4、教学模式问题。传统教学“教”与“学”分离,传统“填鸭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只顾“传道、授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对内容理解少,提不出问题,不能积极的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5、现代教学手段的误区。现在,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进步。然而,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大量信息的堆积,不作技术处理,不分重、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和

6、掌握。再者,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而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欠缺,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学生的

7、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行为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明确学习、操作、实训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保证上机操作与理论教学

8、有合适的比例,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科学设置课程,构建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按社会需求而设置,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科学性保证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置课程顺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少的理论性课程要压缩,对有助于形成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增加

9、;实用性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毕业后能立即用上,即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实现“零接口”;前瞻性保证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不落后于实际应用,并保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衔接。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教师应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在传统的考核方法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教学评价与考核依据。本着“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采取以多元化评价机制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和课堂反馈,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把过程管理、项目管理、情境管理等理念应融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和质量。评

10、价体系应凸显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高职毕业学生就业将不再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下的“被动就业”方式,更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师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能把握企业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即新的专业化教师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