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6909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应对 当前,“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而到2018年、2019年全国高校将全面迎来“00后”的大学生群体。从“80后”、“90后”到“95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出现,这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广大关注。本文通过分析“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分类、剖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00后”即将进入大学校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进行心理问题辅导的应对策略,探索高校今后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与实行。 当前“95后”已经成为高校的“主力”群体,而且将在2018年、2019年正式迎来“00后”的大学生群体,随着“95后”乃至“00后”迈

2、入大学校门,大学生群体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不同于“80后”、“90后”,“95后”和“00后”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日益多元、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个性更加鲜明张扬,思维更加活跃前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的心理普查材料表明,“95后”面临学业生涯规划、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心理问题,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心理问题的普查干预及应对策略探讨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适应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分类 1.适应能力问题。 当代“95后”、“0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

3、前,是两代人及三个家庭围绕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基本是父母安排好,独立生活能力不高,“95后”、“00后”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超过以往任何年代的青年。进入大学后,面临崭新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再加上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其受到的冲击超过以往任何年代的青年。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据统计,每年9月新生入学之际,军训期间是新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较弱的适应能力导致不少新生产生畏难念家的情绪,对大学产生抵触甚至排斥心理。“95后”、“00后”适应能力较差不仅体现在生活方面,而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对专业学习的适应普遍偏弱。进入大学,周边环境和学

4、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于高中学习有班主任天天督促,大学学习更多地靠自觉性,学习方法有别于初高中,无形中让不少“95后”、“00后”学生倍感焦虑。 2.社会交往能力问题。 21世纪以来,网络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进入2018年以来,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迅速,“95后”正是在网络信息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中成长的,他们大多数更倾向于在网络虚拟沟通平台中与人交流,缺乏与人实际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在生活中更倾向于做“低头族”,而在与人现实交往中,往往冷漠、羞于表达,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不少“95后”踏入大学之后,对自己学习等各方面要求放松,对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有兴趣,社会交

5、往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长期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95后”和“00后”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技巧和实践能力,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交友和恋爱中容易遭遇挫折,且一旦遭遇挫折打击,心理承受力和抗打击力偏差,易产生苦闷、烦躁、焦虑的情绪,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3.认知规划能力问题。 “95后”和“00后”从小在父母及祖父母的呵护和关怀下长大,从小到大基本上事事父母操心包办,件件父母帮忙解决,由此造成了“95后”、“00后”对生活和未来没有恐慌感,缺乏危机和竞争意识,处于过于安逸的状态。不同于初高中有班主任的时时监督,家长的时时提醒,进入大

6、学后,自觉性、主动性占主导地位,学习环境宽松、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一些学生就产生了逃课迟到等现象,不但对学习和学校组织活动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及今后就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规划。某些学生碌碌无为地过了大学前三年,等到进入大四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大学的时光,直接面临求职就业的残酷,从而产生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自己积累过少、校内外活动和实习经验太贫乏、自我认知定位不准、自身规划不清等多方面原因,挫败感、悲观感由此而生,引发一些心理障碍。 二、“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剖析 1.成长环境的影响。 绝大多数“95后”、“00后”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围着自己转

7、的情境下长大,一家人对自己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有需要尽量满足,备受家庭宠溺,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备受家长的关注和疼爱,“95后”表现出了比以往同龄人更多的自我,在与人相处中更容易出现矛盾,不懂得互相包容。一些“95后”、“00后”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出现问题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矛盾体。 2.教育制度的影响。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家长们和老师们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核心开展教育。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素质教育观念逐步得到了普及,

8、促使高考制度逐步改革和完善。“95后”在新旧教育制度交替的历史背景下接受教育,一方面承受着家?L们已经固化的应试教育观念,忽略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接受发展中的素质教育,从而使一些“95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擅于与人倾诉,导致不良情绪无法疏导排解,久之一些学生就会产生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3.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影响。 “95后”成长于网络信息大爆炸时期,他们过早地接触到大量信息。由于年龄过小,难以分辨对错,用成人的观点看待问题,又不能准确地辨别。导致一些“95后”、“00后”一方面出现一种“伪成人感”,看起来成熟聪明可以处理好各种事情,表现出独立

9、性、自我性。实际上由于从小被父母溺爱,“95后”表现出对父母的强烈依赖性,抗打击力、抗挫折力实际较差。大环境的冲击对“95后”产生了大的影响,使一些“95后”产生了不良情绪。再加之心理研究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们普遍对心理问题有歧视或者误解,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且疏导排解。 三、“95后”及“00后”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展望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普及工作。 由于当前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心理健康知识基本为零,或者了解得很少,因此高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加强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选课

10、或者必修课,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途径,扩大心理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当自己有不良情绪或者不良行为的时候,不会因为害羞或者忽视而逃避解决自身的问题,自己一个人承受,应该及时向辅导员倾诉或者积极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预约咨询,帮助宣泄情绪,疏导压力。不少学生受传统教育或者思维的影响,觉得有心理问题就是神经病或者精神病,内心始终有一种羞耻感让其难以启齿,并不对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此,在我国,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不仅要从高校做起,小学、初中、高中都要抓,从小抓起,从每个个体抓起。 2.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心理普查和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每年的9月份是新生入学

11、之际,正是新生心理问题井喷式爆发的时候,适应问题、情绪问题等各种心理问题集中爆发。针对此现象,高校学工部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都应该引起重视,在新生入学之际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帮辅。同时,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应该抓住入学之际,及时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师资队伍。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高校内部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主要培养心理理论知识、心理辅导技巧及心理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咨询员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强化的条件下,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高校需要全面完善心

12、理咨询体系,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4.加强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做到有问题及早及时发现。 在全校各专业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这一班级干部职位,由校心理中心及院系心理工作站统筹进行选拔、考核及培训。心理中心为班级每位心理委员配发心理手册,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汇报班级情况,让同学们对心理健康引起重视。对于平时沉默寡言,上课或者活动不积极的同学,心理委员要多加关照和关注,及时进行疏导和沟通,向辅导员反映情况,为其解决难题。心理工作站定期召集心理委员开展例会,每次例会对接下来的班级心理工作及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加强对心委及班级的指导工作,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

13、理、早完善。 5.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通过多元化渠道将心理知识渗透至每个学生个体,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知识。 举办精品活动,加强心理教育。首先做好知识储备开展心理团辅。专业心理老师主持,形式多元,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不但可以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可以举办心理班会大赛或者心理知识竞赛,以心理知识抢答、心理效应的解说及问答题等形式开展。增加参赛选手及观众们的心理知识储备,提高心理知识的关注热度,加强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再者可以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开展心理游戏等多元形式,加强学生间的有趣互动,当艰深的心理学融入情景剧、游戏等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就会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