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7101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 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帮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以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方法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期癌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增加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的内容。结果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2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期癌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

2、年龄2467岁;其中宫颈癌16例,鼻咽癌16例,结直肠癌11例,乳腺癌6例,肝癌3例,脑胶质瘤2例,淋巴瘤2例,其他9例。干预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2665岁;其中鼻咽癌18例,宫颈癌13例,结直肠癌8例,淋巴瘤8例,乳腺癌5例,脑胶质瘤3例,其他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增加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内容如下。 1.2.1 座谈会讨论 将晚期癌症患者组织在一起,首先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等,然后让患者之间相互介绍、彼此认识,并诉说自己患病后的

3、感受、经历和情绪等变化,提供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的平台,共同分享治疗效果好的经验和体会,从而正确面对癌症和死亡,并积极配合治疗。 1.2.2 相关知识讲授 邀请肿瘤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内容包含疾病的相关知识、临终关怀的理念、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死亡的相关知识、内外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并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答。运用多媒体举行讲座,图文并茂,便于患者理解。 1.2.3 心理护理 从座谈交流中可以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指导其减轻负性情绪的应对技巧,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保持积极乐

4、观向上的情绪,关爱生命,珍惜有限的时光,减轻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2.4 健康指导 由责任护士根据分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贯穿于其中,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治疗、护理方案中,教会其应对放疗、化疗等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方法,指导其疾病护理的相关技能,如基础护理、饮食营养护理、适当运动等,并引导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死亡。 1.3 调查工具及评价标准 采用崔以泰等2的死亡态度调查问卷A型部分死亡观为调查工具。内容包括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对死亡的关心程度、对死亡时间的选择、想到死亡时的感觉、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

5、对自杀的态度、对垂危患者的态度七个部分。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课题组成员发放问卷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调查表,对不理解的内容给予讲解和指导,对填写问卷困难的患者予以协助,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为92.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见表1。 2.2 对死亡的关心程度 两组患者对死亡的关心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死亡时间的选择 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26.15%)明显高于对照组(

6、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 干预组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是“对于家庭的责任未完成”“我的亲友会哀伤”分别占29.23%、24.62%,对照组分别占30.77%、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对自杀的态度 干预组对自杀态度持“防止”和“某种情形防止”分别为38.46%、16.92%,对照组分别为43.08%、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干预组“相信生命永存”和“不确定、怀疑”态度者分别为20.00%(13/65)、30.77%(20/65

7、),对照组分别为27.69%(18/65)、33.85%(25/65)。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两组均有部分患者相信生命永存和不持绝对反对的意见,追求生命长生的思想,不能客观地面对生命和死亡,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阶段,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是现实的事情,既然死亡是现实的事情,就不必忌讳这个话题,要让患者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治疗方案,有机会选择死亡的方式和死亡的地点,有向亲人告别的时间3。 对死亡的关心程度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受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均很少想到死亡,很少去思考死亡,因而逃避面对死亡的现实。死亡是不会因人们的惧怕、坚拒而离人远之,对死亡有科学、正确观念的人最能善待死亡,而善待死亡恰恰是对生存最大的

8、优待4。 对死亡时间的选择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2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干预组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排在前面的是“对于家庭的责任未完成”“我的亲友会哀伤”,分别占29.23%、24.62%,对照组分别占30.77%、20.00%。表明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庭责任感和对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感,千百年来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中国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即使是自己的生命消逝,但是家庭成员是否团结、家人是否幸福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善终6。晚期癌症患者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家庭给予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家庭是患者的坚强后盾。 对自杀的态度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阶段不仅遭受着疾病痛苦的困扰和折磨,而且还要面临死亡的心理威胁7,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不想活”的念头。死亡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提升人的心理品质8,是直接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对晚期癌症患者开展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焦虑、恐惧、孤独、绝望等情绪,意识到自我生命的宝贵,消除自杀的念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垂危患者的态度选择“不应维持植物人”者,干预组(23.08%)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