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8168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 摘 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基本的方法,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方法,而是应当将二者优势互补起来。将这种整合方式引入教育实践活动中,达到教育效果的优化。 一、显性教育及其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方法中,显性教育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也是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但没有给出确切的含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个对应的教育方法,当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的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教育”这一全新概念,与之对应的显性教育的概念随之出现。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和概括全面的就是王瑞荪对其下的定义:“显性教

2、育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概念理解为,它作为一种具体教育方法,是施教主体为达到教育目的有组织实施的,按照规定的计划与步骤,通过积极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的场所开展的,将所授内容传达给受教者的一个实践过程。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美国竞选总统活动、总统就职典礼演讲,就是典型的显性教育过程。”在我国同样会开展显性教育,例如已开展了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显性教育实践过程。由此看来,显性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的教育目的明确化。显性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将教育内容直接灌输给教育客体的。教育主体将自己的教育意图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通过面对面说教的方式,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注入”教育客体,令教育客体从意识

3、形态或道德观念等方面达到其要求。其次,它具有规范化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法大都是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施教场所和教育时间都是固定的,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也是固定的,教育过程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再次,教育效果显著化。显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主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灌输”式的教育,将教育内容直接传达,让受教对象可以迅速了解教育内容,力求在短时间内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隐性教育及其特点 如果说显性教育是具有明显的、直截了当的“有形”式教育,那么隐性教育则是间接性、含蓄的、潜隐性的“无形”式教育。这种潜隐式的教育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将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4、相对弱化,是在受教育者完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接受教育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没有压力,过程轻松愉悦,受教者自然而然更易于接受。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活动,并有意识地引起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体认知,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教育的过程。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感染,从内心深层次受到启示与教育,在教育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隐性教育有以下几点特性:第一,教育目的的内隐性。隐性教育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即是将教育的意图隐性化。它常常表现为间接、隐匿、暗示、受教育者主观上愿意接受性等方式,让受教育者卸下内心的防御,并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从而对受

5、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施教者通过含蓄而隐匿的方式将自己所要教受的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其在无意识中领悟和接受,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这正是隐性教育特有的一种心理暗示效应。第二,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隐性教育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涉及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包括学校的外在环境,还包含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关的。这些都是隐性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汲取教育素材提供了动力源泉。第三,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在隐性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氛围往往都是轻松而

6、愉快的,并且为受教育者主观乐于接受的。不是强迫受教育者被动接受。隐性教育通过心理学的情感原理机制,时不时地触发受教育者的情感、灵感,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氛围中被“熏陶”。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与“隐”有机结合 两种教育方法在对我们指导实践方面各有利弊,例如我们所讲的传统的显性教育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直接的“灌输教育”,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方面,以片面的强制性灌输让受教者接受所要讲述的内容,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主观感受,受教育者就好像“容器”一样把这些内容要全部“装下”。因而这种“灌输教育”会让受教育者感到被动,进而对所受内容产生抵触,严重的最后演变成厌学的情绪。同样的,隐性教育

7、也有其自身缺陷,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通常是隐匿的,难以将教育内容系统传达,对教育过程的进度难以准确把握和控制,再加之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同时教育过程也要考虑时间、空间、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干扰。 两种教育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基本的方法,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方法,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全方位互补。同将这种整合方式引入教育实践活动中,达到教育效果的优化。下面分别将它们的有机整合融入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利用网络资源加以整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充分利用课

8、堂,加强整合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在显性教育同时融入隐性教育,从他们的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学生活动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隐性教育的影子,其目的是在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下对学生思想加以影响。这也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时,既要把握好显性教育的直接性、系统性,又要让教育客体更乐意接受教育内容。将隐性教育内容融入到显性教育中,让教育主体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和资源,例如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关注一些热点话题、国际事件,向学生宣传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至主流文化上。将与教育的目的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让学生轻松接受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社科的课程,与专业课程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历史底蕴深厚,典型的事例、故事、传说等不胜枚举,老师们可以巧妙运用这些宝贵资源,使其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而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主观意识判断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个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环境。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时,开展一些大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