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8813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融越剧故事与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越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是我国的国宝艺术。多年来,我们不断地通过实践研究,将幼儿越剧艺术教育活动形成为我们南林幼儿园的品牌教育活动,得到了领导、家长的肯定,幼儿的喜爱。 二、理论基础 在实施道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幼儿的主题性、差异性与道德意义的自我建构,从幼儿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具体事物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 幼儿情感认知的特点 建构主

2、义认为,从主体性看,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主体建构的过程,幼儿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复印”或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理解对象,形成具有自己认知结构特点的认知。 (二)幼儿道德情感的基础 幼儿的道德教育首先是道德情感的启蒙,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何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本研究在过程研究上采用现象学研究视角,扎根在大班孩子对传统的道德观和道德认知冲突进行研究;在效果研究中采用教育干预研究的客观视角。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 我们将对幼儿的整个教学活动做全

3、程的纪录和必要的跟踪和特别谈访,从中寻找幼儿就涉及到的有关道德问题上的普遍性,总结出幼儿在道德认识情感方面的冲突及有效的教学组织过程,形成一定的“越情”教学模式。1.基本故事情境2.互动故事情境 (三)主要策略: 利用越剧故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相适应的折子戏为主的内容),并根据越剧表演的不同形式,开展有关的教学模式研究。1.呈现故事,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与情节。2.鼓励幼儿交流, 抛出问题等。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 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欣赏、争 辩、分享与互助。 (四)研究目的1.准备阶段:2007 年 3 月2007 年 9 月(1)师资培训(2)素材初稿(3)前期测评

4、方面的收集及量化2.实施阶段:2007 年 9 月2008 年 6 月(1)在实验进程中有序开展,在量化研究的同时收集与整理有关的研究数据(2)各阶段进行小结(3)调整有关的越剧故事教学内容和安排3.总结阶段:2008 年 6 月2009 年 3 月(1)收集和处理有关资料、数据(2)总结课题,撰写报告 四、讨论与结论: (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成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一种道德判断,而在儿童那里竟然表现的出人意外的判断,我们常常将他们归咎为:这是儿童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好像他们还不具备抽象道德判断的能力,因此缺乏主见,只会人云亦云。 案例1: 越剧折子戏铡美案,因为

5、他们知道驸马是很有钱的。我们班一个小朋友晨晨就说“叫陈士美赔一点钱给秦香莲”,这样秦香莲就可以过上好生活了。杀了陈士美,秦香莲也没有钱,也没有好生活。但是也有孩子说“包公肯定会杀掉陈士美的,因为他要公正,如果不杀掉他,就不配做包公了”。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孩子的价值观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经验联系在一起直接性 面对同一个道德方面的故事其实在幼儿那里可以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解读眼光,在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孩子而言,却完全不是那样,他们往往会和他们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来看待有些问题。 个案:铡美案中他们说这些话其实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像晨晨,他说出“叫陈士美赔钱给秦香莲”

6、过好生活的话一点也不奇怪,他的家庭是在沪打工一员,他爸是跑货船的,跟着私人老板常年在船上跑,他妈本来是弄堂里卖卖菜的,但他妈却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别人看不起就说他爸是海员,自己是跑单的(快递员),这个家庭中整天在为生计忙碌着,孩子看在眼里,每回晨晨提出要买玩具时,妈妈总会推说“家里钱少,以后有钱再买!”所以孩子才会说这些,他脑子里装的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呀! 2.孩子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认识可以分离,并与自己的亲情相连现实性。 案例2 越剧搜孤救孤,主要围绕“应不应该收孤救孤”这个问题讨论。一般的小朋 “那你爸爸把你交出去行吗?”友都看过这个故事结局,都说应该救孤儿。但是当老师问到,这时候,轮到自己身

7、上就觉得不可以了,认为救是应该救的,但也不该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 , 。被杀掉,觉得可以“买一个孩子去交” 还说“过去有些人家孩子很多的” 他们说这些话时,其实是因为这些话的确都是符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和他们亲情的需要。 这里反应出:其实孩子已经有了正确的道德是非的能力,但是一旦与他们的亲情相联系时,孩子会直接告诉你不行! 3.孩子的道德认识有一个去自我的过程个体性 我们知道儿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倾向于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认识为起点和原因。 (二)教师所必备的素养: 1.角色的互换 教师角色意识的灵活转换: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 2.平等的谈话 要建立和儿童之间良好的交流

8、关系,避免硬性灌输,尊重儿童意见,争取儿童信任,和儿童进行讨论,不是一般的提问,也不是常见的对话形式,而是谈话。提问和对话时,一方可以保持沉默,往往会沦为单向度的灌输或演讲;而谈话,是必需两个人进行的,它暗含了谈话双方地位的平等。 3.肯定与赞美 肯定与赞美孩子其实是一门艺术,肯定是对孩子结果的首肯,而赞美是对孩子活动过程的赏识与鼓励。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最初都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四)感想与建议: 1.社会、家庭、学校共建道德内容 在我们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不如就从孩子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开始,让道德教育内容不断生成共建的,因为我们认为其实幼儿园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替代式家庭,教师也不能替代父母,这样,儿童的道德生活就具有了丰富性,除了作为家庭成员在具有个别道德氛围的家庭中体验到一种形式(可能民主,也可能专制)的道德生活之外,还有一个作为“公民”的论坛场所。 2.了解幼儿的困惑,解决道德情感问题 幼儿期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形成过程,很多社会道德情感方面问题又是与幼儿有着密切关系的,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成为他们关心的话题,有效的组织他们讨论和交流对他们更为重要,如果成人若能蹲下来仔细聆听幼儿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心中的困惑,从而能在幼儿道德情感的建构过程中不仅起到“言传”和“身教”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