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887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选取广西区内四所高校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分析总结,找出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误区,以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文化进入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大量涌入,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消费观、集体观、个人观、家庭观、教育观以及历史观等,由于东、西方的差异,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要么过于偏向西方,唯西方是从;要么形成价值空洞,左右摇摆、无所适从;要么排斥西方,固步自封的情况。 人们在探讨关于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时,总会涉及到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多

2、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西方的外来文化应该怎样批判性的接受。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年代、什么形态的社会或是在什么条件的家庭都非常迫切地希望年轻人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如何树立良好价值观的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们。因为我们这个成长阶段,已经从比较单纯的中学生活走出来,刚刚开始接触到更多元、更复杂的环境,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年龄阶段,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趋于稳定的阶段。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拜金主义的兴起和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

3、因此,该文对我国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做现状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有助于帮助我国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文选取广西区内四所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91份,问卷有效率为98%(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消费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对集体和社会的参与、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等五个方面。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分析,了解西方文化冲出下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并找出一些误区,以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参考。 2 相关概念 要

4、了解什么是西方的文化,首先,要先对什么是文化有所认知。文化的范围很宽,把艺术、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包含在内。当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的样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科学;“社会生活方面”即我们与在我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所发生的事情的关系;“物质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1。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政策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化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系列关于精神与物质的职能以及社会或社会团体的情绪特征。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了生活类型与宫廷生活的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与信仰。” 其次,便是了解西方的含义。西方与东方是一个相对的概

5、念,但是如何区分东西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分。何谓“西方”,何谓“东方”,各个领域有不同的确定方法,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说法。在西方文化历程中提到,在当代的国际政治层面上,我们多把“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划分为“西方”,这样,“西方文化”就多指“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文化”2。在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一书中,也将“西方”的概念划定为“西欧与美国的基督教文明圈”。还有,在西方文化史中,“西方”的概念为“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3。所以,在本文中,西方的概念是指西欧以及美国和加拿大。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看法”4。价值观具有很大的

6、主观性与可塑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影响。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消费观念 调查表明,有65.56%的学生还是比较看好国外的东西,特别是国外一些名牌的东西。其中,有59.26%的同学赞成大学生购买名牌衣物的做法,并且有5.7%的同学觉得购买国外的产品是一种有品味有身份的行为,用国外的东西比用国货有面子;但还是有绝大部分同学在选择方面比较理性,有94.3%学生是出于对质量的考虑而购买国外的产品。大多数同学的家里也比较富裕,有59.26%的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其

7、中有11.11%的同学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但是接近半数的同学并没有养成对自己的生活费有个良好的规划的习惯,有51.85%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对想要花费的东西做出一个打算,而是看心情,甚至是冲动消费。并且有62.96%的同学表示,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没有钱的情况下都是问家长要。在大学生是否可以申请信用卡的问题上,有51.85%的同学表示不赞同,18.52%的同学表示赞同,还有29.63%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在我们的调查中,对勤俭节约的看房,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92.59%的同学表示赞同父辈们节俭的做法,虽然有少部分同学不能理解甚至不赞同,但是还有96.3%的同学表示节俭是中华民族

8、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有盲目追求洋货和互相攀比的心理和做法,但是在观念上还是赞成节俭。 “消费主义”是一种因渴望有体面的生活而对资源的无节制使用的行为,是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普遍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消费主义在西方国家得以产生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经济和政策因素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现象。波波族,便是“自我利益至上”的一个代表,他们追求“价格贵和新奇的东西”5。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大学生群体中,消费主义有了萌芽。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大多数并没有自食其力,而是每个月都有家人

9、固定地给予生活费,并且有些家庭优越的学生的生活费也不少。这样,学生们不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觉得钱来得容易,不需要付出辛劳,花钱也没有心里负担,不用担心没到月底就把钱用光了怎么办,并且大多数家长也都舍不得孩子吃苦。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花钱没有规划,并不考虑花多少才够,怎么花才合理的问题。这也就是消费主义得以萌芽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并没有多少人生的阅历,这样,使得同学们比较自我,也就造成了自控能力不强和虚荣心旺盛。大多数学生觉得用国外的东西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觉得自己比用不起的同学要有面子。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消费风气感染着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

10、很多人会觉得,以前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观念,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之所以提倡节约是因为贫穷。如今,国家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发达富裕起来了,再提倡节约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其实这种认识是相当片面和有害的,节约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6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方面。如果同学们摈弃了传统文化中节俭的思想,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且追求物质的享受,就很容易滋长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心理。美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丹尼尔?q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道:“提倡享乐

11、型的消费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去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当一个人只注重于满足自身享受的时候,就不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付出。 3.2 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同学们都有过很深刻的思考。对于一些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很普遍的做法,如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按成绩来排名,然后全校公示,持赞成的只占51.83%,表示反感的占了22.25%.他们其实对于出国热和名校的追求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盲目和狂热,如在问到是否是读名校才有出路时,他们中认为是的占29.63%,否的占70.37%;渴望出国的只占29.63%。尽管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学生是这些弊端的受害者

12、,但他们并没有全盘肯定西方教育,更没有不考虑中国的国情而盲目否定。当问到“你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要完全走西方的路子吗?”时,认为是的11.11%,认为否的占77.76%;当问到“你认为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大幅度改革吗?”时,回答是的占92.55%,回答否的占3.7%。由此可见,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是源远流长了,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的戊戌变法虽然说是被废除,但其实从未真正被废除过。应试制度能促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更牢固,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在很大

13、和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从小学到高中,有些从幼稚园就开始,不断强加教育、灌输这种应试思想,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甚至全社会,学生的地位是按考试成绩来定,如每次按试都要排名,学校设有尖子班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技能的的培养太过忽视,这对于学生性格的培训和技能的发展非常有害,部分学生只关心学习,对于集体的事情从不关心,因为只要他们学习好,并不影响他们在社会和学校“好学生”的形象,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就算他们其它方面表现再好,也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正所谓“一考定终生”一点都不为过。大家都对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范进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肯定不陌生,其实到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还有他们的一

14、部分影子。虽然“应试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西方的一些教育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新一轮的出国留学热开始兴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西方文化、西方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大学生影响越来越大。 3.3 对集体和社会的参与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觉得见义勇为是值得敬畏的,也会参加一些班集体活动。但有62.96%的人认为大学生为救落水老人而牺牲不值得,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只有40.74%,从未参与的占11.11%,看见老人摔倒在马路上敢扶的只占74.07%。很显然西方的个体取向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带来极大的

15、负面效应。但在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方面,大学生们都表示出了积极的一面。参与调查的所有同学都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而放弃自己的私人时间,并且96.3%的同学觉得当班干部为同学为班级做贡献是一种光荣的行为,自己能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学校的建设,也有51.85%的同学表示会积极拨打校长的热线。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于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比较密切的方面表现出更乐意的态度。 在中国的文化中,互帮互助自古就是一种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名言,还有我们都熟知的雷锋、焦裕禄和众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这些

16、感人的事迹之所以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就是因为中国社会一直强调要以集体利益为主。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利益。西方的一些著作,比如国富论中提倡人们在开放的自由市场里自由竞争,追逐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利益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个人利益的满足可以增进个人的幸福感,如果每个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也得到满足7。但是如果过度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甚至选择忽视、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就是不良的行为。 西方的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强调政府应该保护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观把个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并认为社会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目的和手段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