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971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大学生负面心态及矫正对策未来职场的竞争既是知识、能力、职位、权力、业绩、关系的竞争,更是职业心态和人生态度的竞争。当前,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我国各种社会关系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社会大背景下,由此引起的他们心态的变化及对社会的反作用力日益凸显。及时了解大学生心态的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其心态的脉动规律,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负面心态的引导与控制,是培养在校大学生良好心态,帮助其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一、大学生的主要负面心态及突出表现 (一)强烈竞争压力下的焦虑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大学生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但在社会就业、发展等各种竞争压力日益强

2、化的条件下,他们又因未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而表现为紧张、恐惧、不安、忧虑、担心等焦虑心理的体验。表现在: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只埋头读书刻苦学习书本知识,害怕竞争激烈和社会复杂不敢接触社会尝试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把时间和精力过早放在了“兼职锻炼”,急功近利;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生活困难压力之下,容易产生消极、不满情绪,一旦受特定情境、特殊事件刺激,极可能借机宣泄,参与到对抗社会的群体当中,给社会稳定与安全带来新的变数。 (二)社会价值观上的浮躁心态 “浮躁”一词.辞海中解释为轻率、急躁。浮躁心态是指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的心理体验的综合,具有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偏执性

3、的特点。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思想活跃。特别是随着金钱逐渐成为一些人的崇尚物,促使不少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挣钱多就好”的观念,进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膨胀,一旦自身利益有所得失,就会引发心理上的不平衡,对生活、对社会失去信心,即将挫折和失败无端归责于他人、政府和社会;少数学生由于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利益至上、权力物化,导致心态混乱、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向极端,给社会带来现实危害。 (三)对群体意向的简单盲从心态 在社会心态变化中,盲目从众是一个突出特点。相近人群看法的相互影响,舆论、街谈巷议甚至传言,都会对个体心态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对客观问题的认识出

4、现整体偏差,进而发展为对群体意向的简单盲从。青年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从教室、食堂到宿舍“三点一线”,这种生活时空相对集中的情况,使矛盾和问题不易分散,造成学生情绪的交叉感染,形成心理共振,为群体意向的简单盲从提供了可能。例如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盲从心态就尤为突出。社会上流行时尚职业,从职者趋之若鹜。改革开放以来,做基层干部,下海经商,都曾是很时髦的职业,为大学生所追求。现在,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越来越多,因为经济效益可观,所以,大学生择业时喜欢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随着高科技发展,信息产业崛起,信息产业领域也是大学生热衷的职业。 (四)个人意愿和行为上的自负心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持续发

5、展,给国民带来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农民工相信以后城乡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自己能更加从容地生活于城市之中;退休的人相信以后的社会保障会更好,幸福指数会不断增加。大学生思想活跃,对国内外形势比较关注,反应敏锐,更加容易受到国富民强这种氛围的渲染而自信、乐观。但他们心理发育和思想不成熟,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小便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自命不凡,自我意识强,片面追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出现自负心态,一旦在现实中碰到困难,就会感到压抑,进而对现实不满,寻求发泄。 二、大学生负面心态的变化规律与主要特征 (一)集群行为聚合易产生心理互动 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处于既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之下,但在特殊情

6、境中,也可能产生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甚至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如近年来许多城市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及高校学生就某类个案在互联网策动舆论炒作事件。学生之所以一呼百应,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就业困难、利益受损,或是受到对某件事看法的渲染,由于利益和观念指向一致,个体行为产生了聚合和互动。 (二)焦虑心理支配易导致行为冲动 面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在生活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自感无能为力、难以应对的压抑、焦躁和忧虑心理,甚至产生“被抛弃感”和“被剥夺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潜滋暗长;少数学生维权意识、特别是维护自

7、己既得利益的意识强烈,但因法制观念淡薄,动辄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如云南大学马加爵特大杀人案,他作案的动因就是他难以应对压抑、焦躁和忧虑的心理,加之深感被群体抛弃,从而产生报复同学、报复社会的恶念,杀死室友4人。 (三)独群和自负心态易走向危险极端 独群心态是指个体由于外界环境、自身性格、个性缺陷等原因,没有融入到集体之中而是进入到自我封闭的状态。独群心理阻隔了学生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化解和重视,极易产生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的危险心理,甚至以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长期不平衡的心态。例如当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的“仇官”、“仇富”、“仇社会”心态,即为他们认知狭窄、情

8、感淡漠所引发。自负心态是个体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自我膨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的一种心理欺骗状态,与自卑相对,是自信的误区。大学生的自负往往表现在择业问题上,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择业失败时,缺乏自知之明,认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看到别人签约时,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产生抱怨和敌视心理。 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态的引导与控制 (一)着力加强道德、法制的引导和控制 道德和法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的两大调节和控制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能规范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法律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

9、制度化和定型化了的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规定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两者的关系表现为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制控制是保障。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才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好公民,不仅要洁身自好,还要以自身的品格影响到身边的同学、朋友。因此,要抓紧、抓实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让他们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美德。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塑造高校学生的优良品质,教育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做到积极开朗、正直诚实、勤劳善良、情趣高尚,从而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让他们健康成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正

10、确认识社会,评价自我,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丑与美、善与恶的界限,既能激发自我控制能力,也能抵制消极心态。 (二)引导父母发挥示范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养不教,父之过”,上行而下效。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但他们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还不完善,父母的思想品德、作为作风对子女影响极大,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父母良好的行为必将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父母自身修养的好与坏,对作为学生的子女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子女不能娇生惯养,过份溺爱。要“爱之以德”、因势利导。父母对待子女,既是长辈又是朋友

11、,既要爱护又要教育,严慈得体,应该与子女多交心,建立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掌握高校学生心理特征等心理知识,努力创造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重视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品格,及时发现和及时矫正不良心态和习性,防止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防止把子女问题从家庭推向社会。 (三)大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 要做好大学生负面心态的调适、引导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因势利导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导控制方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十几年,对子女的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若能及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学校便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学校也应该主动向家长反馈

12、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双方可以通过QQ平台、家长协会等方式定期进行互动和交流。尤其对存在负面心态的学生,学校与家庭要互通有无,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可变性,更多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把他们当作“不可救药”而排斥、歧视,共同做好帮教、转化工作。同时各级党政机关、政法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关心高校学生的成长,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铲除滋生负面心态的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学校应积极与周边居委会、派出所加强联系,了解周边治安状况、社会成员心态,成立各种帮教组织,吸收居委会、民警、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参加,对具有负面心态的高校学生进行引导、矫正,防止因负面

13、心态激发极端行为。 (四)营造大学生积极心态成长的精神环境 社会控制论告诉我们,存在负面心态和行为的人与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是相符合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及实施什么样的价值行为。由此可见,要达到控制负面心态的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清除或孤立那些腐朽的、颓废的、落后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的事物不同于物质形态的事物,不可能从实物形态上予以消灭。因此,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健康向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它集指导思想、理想信仰、精神支撑、道德风尚于一体,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追求的精神动力。其次,要通过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倡导和引导,将该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衡量一切是非的主导标准。三是要着力做好宣传教育,同时对那些错误的价值体系进行科学地分析与批判,使高校学生认识到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体系的正确与高尚,认清错误价值体系的腐朽与低劣,从而确立自己与主流价值体系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进而从根本上调适和控制负面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