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0037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都想涌入大城市赚钱养家。因此,许多农村家庭中的“顶梁柱”都进城打工,把老人、孩子留在家中。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主要存在两大缺失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是监管人监管不力。表现在(1)祖辈监管力不从心;(2)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3)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结果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而且是心理

2、、行为上的“问题生”,情况令人担忧。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对策1、搭建心连心的桥梁,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2、转变“隔代教育”形式,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成长;3、将师爱成为孩子亲情的寄托,使学生感受师爱的伟大。 当今社会,党和国家对农民工制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而且明文规定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因此,数以万计的农民远离家乡,涌入城市打工。而留下的却是无力支撑的“空巢”家庭。他们把子女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这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

3、、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在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以下是我们对本地区做出的基本调查。 1对田坝乡做出调查并做好情况分析 11调查方法及对象 111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

4、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 11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我们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确定了我们田坝地区的五个片区(紫河、磨河、木杉、上松、下松)的“留守儿童”开展问卷抽样调查及个别访谈。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据调查,我们乡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一是“单亲教育”型。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通常,每个家庭都有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但在单亲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那是无可厚非的。 二是“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孩子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

5、奶奶生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家庭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娇生惯养,不尊重老人,成长环境较差,着实令人担忧。 三是“寄养教育”型,即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这类孩子相对于有父母在身边的来说少了安全感,甚至有的会觉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对成长很不利。(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2父母常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

6、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 3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型的、残缺不全的。主要原因是 31监管人监管不力 311祖辈监管力不从心。农村里的祖父辈老人,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

7、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这是我们在对孩子的问卷调查中所了解到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

8、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同时由于家里劳动力短缺,不少家长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后,帮助自己干一些喂猪、打猪草之类的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自然放松了许多。有的则是夫妻离婚,并同时再组合家庭。这样,孩子就觉得自己在新家庭中是多余的,并且不愿生活在新组合的家庭中。 3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认为有钱了,可以用钱为孩子买好的学校读。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作业能否完成以及在家听话否、在学校挨没

9、挨批评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找不到工作,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寄给或给予孩子的也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3“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 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的影响产生“读

10、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打工挣钱,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可以外出挣钱,至于书读得好坏无所谓;再者,这些孩子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养成厌学和惰性的习气,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打架,欺负同学。轻者经常逃学、逃课,重者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34我们的几点浅薄建议与对策 对策之一搭建心连心的桥梁,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

11、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孩子情感饥饿。 学校、老师要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341电话传情。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他们通话难的问题。 342书信传情。学校可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写思念日记”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宣泄出来。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对策之二转变“隔代教育”形式,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成长 祖辈家长这一特殊的群体,文化普遍偏低、年龄大、观念旧。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可组织举办“家长学校”利用学校资源、教师资源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建议;并且为祖辈家长提出要求“试着与孙辈沟通了解孩子真正所需”,“通过了解思考怎样做才算对孩子真的好”,以及“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内容。 对策之三将师爱成为学生亲情的寄托,让学生感受另一种亲情 教师作为最光辉的职业,我们不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辨别是非黑白。使学生认识到在学校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还是自己与老师、同学的大家庭。 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一定能得到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