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0557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设问应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且行且思 思考 教师能灵活、合理地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无异于交给学生一把叩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基于教学双边互动的对答追问,由于信息反馈及时、操作过程简洁,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深受教师钟爱,被广泛采用。 然而,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注意方法,使其效果大打折扣。那么,语文课堂设问应该“忌”什么与“计”什么呢? 忌问题“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即教师授课过程中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对学生而言)。随着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生活阅历的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这类问题往往一听就知。上课时,教师登高一呼,学生应者云集,场面似乎壮观,课堂气

2、氛似乎非常活跃,殊不知,学生并没有真正完成“思考问题组织语言表达想法”这一基本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会在学习中形成人云亦云的懒汉习气。 忌问题“表述不清,指向不明”。“表述不清”是指教师提问时表达模糊晦涩,解答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还有的老师虽提问时铿锵有力、振振有词,但学生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就是“指向不明”。这两种情况都无形加大了问题的“认知难度”,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厌烦甚至恐惧感。教师提问不清楚,学生便会懵懵懂懂,失去主张。如此下去,学生就会对老师提问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使学生逐步由知思、懂思

3、、能思、会思到思知、思懂、思能、思会呢? 教师要善于“分解”问题。所谓“分解”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转化”,避重就轻、由轻到重逐层分析的递进式分解法。这样,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手术刀”,将其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教师再做穿针引线工作,将分散的问题连接起来,从而达到目的。例如,在讲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将对中心的思考分解成三个小问题:文章描述了哪些形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这样,问题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通过最简单的分析后一般都能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再把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简要介绍,学生便会很自然地归

4、纳出主题思想。 教师要善于“判定”问题。“判定”问题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变表述为判定选择。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提问后给出若干答案,让学生思考后判定,然后选择正确结论。这种方法通过选择项的提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定向思维,使学生“自投罗网”,找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惜”字的含义,如果不给出一定的提示,就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话,学生很可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出一道选择题让学生自己去判定选择。 通过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争辩,最终明确了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问题的实质,而且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改装”问题。所谓“改装”,是指教师将所提问题,在不改变问题的实质的情况下,多换几种表述方式提出。例如,学习有的人时,学生必须对本文的表现方法加以掌握。如果教师提问时,死死抓住“表现方法”这一概念的话,学生可能会始终一头雾水。这样,教师就有必要对其“改装”了,如可换成“写作方法”或“写作特点”等。对那些已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学生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这种方法不仅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慢慢掌握和丰富一些语文基本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