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0715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摘 要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近60年,其多舛的命运,是非功过的评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其积极影响的一面,对其评价明显失之公正。本人认为,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教会有关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根据其需要,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从19世纪末在中国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2、 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近60年的时间。因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在其存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近年来,学术界对教会大学从多个角度探求,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也从过去的对它全盘否定,到逐渐肯定其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教会大学扩大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对象,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 教会大学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对象。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女性只需在家庭中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诲,此外不需要她们再有所知、有所求,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问题。然而

3、,教会大学冲击了女子教育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把女子列为教育的对象,为女子争取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教会大学招收女子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形式上来说一般有两种,单独设置的教会女子大学、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其中第一种形式又可以分为由中学发展而来的教会女子大学和直接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两种。成立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成立于1908年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是由教会中学发展而来的。1905年的金陵女子大学是直接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然而国人自办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直到1919 年4 月才出现,即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宣告国人自办的

4、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成立。女子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另一种是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这种形式也实开我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人们一般认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期间,于1920年招收女生是首开大学的女禁,这只是就国人自办的大学而言。其实,教会大学在20世纪初就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如著名的岭南大学在1905年就已经实行男女同校。据统计,在20世纪上半期, 从教会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人数总计约6000人?z1? ,这对于当时起步晚、发展缓慢的中国女子教育事业而言, 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可见,教会大学在促进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不仅首创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教会大学接受女子入学

5、,即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对象,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 教会大学注重大学的国际文化交流,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在有意识地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教会大学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的经验,鼓励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即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其声誉。教会大学凭借自身特殊的人脉关系,纷纷与外国著名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来获取外国集团和基金会的资助。一些教会大学与美国大学进行合作发展新专业,并进行交换教授和学生,这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是首创。此外,教会大学还资送一些学生出国留学,教师也享受同等待遇出国进修、考察,聘请外国学者来华任教更是常见。 以燕京

6、大学为例,十分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燕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于1923年成立了“合作基金委员会”,并且聘请了美国教授、记者到中国任教,使得西方先进的新闻理论知识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此外,燕京大学还不断与密苏里大学订立交换教授与学生的协议,以谋求一种更为长久的合作。除了燕京大学新闻系外,哈佛燕京学社也是在同美国一些大学的合作中发展起来的。“用西方研究外国文明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去帮助中国人研究他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帮助美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在他们的同胞中传播。”?z2?哈佛燕京学社以此为目的,聚集中国学者进行文化研究,并在史料挖掘与整理的工作上取得不错的

7、成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燕京哈佛学社资助一些人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其中获得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任教的有翁独健、齐思和、周一良等多人。他们以独特的治学方法,使得中国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教会大学也接受来华进行研究和访问的美国专家学者,他们回国后很大程度上都从事与中国文化研究相关的工作。 教会大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无疑是活跃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三 教会大学的兴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新式公私立高等教育兴起,促进了高等教育多元化。20世纪初,教会大学迅速发展,广布全国各地,再加上出于民族存亡的危机感,构成了国人发展自办新式大学的压力。这些自办大学的兴办与

8、教会大学所提供的“参照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大学中也都有那些曾经主持过教会学堂或教会大学的传教士们的身影。 清廷除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外,指定地方各省设立高等学堂。随即,国人掀起了创办私立大学的热潮?z3?。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成立,这可以说是中国自办新式大学的开端,学校聘请美国传教士丁家立为总教习,1906年丁家立辞职,北洋大学堂学生在送丁公家立序中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丁公之功,不其伟矣。”?z4?1896年南洋公学成立,分设师范院、上院(大学部)、中院(中学部)和下院(附属小学),聘请福开森为首任监院。1898年,经过多年酝酿的京师大学堂诞生,他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丁韪良被光绪皇帝任命为首任总教习。1902年,山西大学堂成立,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中西教学共为一体之先例。李提摩太曾受山西巡抚岑春煊的邀请,操持山西大学堂的筹建工作。有关的办学体制、分设中斋和西斋、制定规章制度等都由他亲自操办,并且自任西斋总理。此外,在教会大学的刺激下,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大学即国人私立大学也随之产生。创办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复旦公学等,这些都是清末国人创办的最具代表性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