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0838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出现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师源性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 1、引言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不能适应,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取得与外界的积极的平衡而产生的。因此,大部分心理障碍的的产生既与客观环境的刺激有关,又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的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

2、理调节能力较弱,所以外界的环境刺激就成为了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2、师源性心理障碍 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由于教师自身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导致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其中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有些因为严重的师源性心理障碍而导致学生出走,犯罪等不良后果1。 3、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特点 3.1突发性与直接性。师源性心理伤害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没有预兆和准备,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出乎双方意料之外的,会让双方感到措手不及。由于教师特殊的教

3、育地位和角色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权威的地位,学生一般都认同和信奉这种地位,因而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常是师源性心理障碍形成的直接原因。 3.2隐蔽性与长期性。师源性心理伤害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伤害通常会过一段时间或者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影响,因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以得到有效地解决,心理惩罚一旦产生,将会长期性地困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 4、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4.1社会的过高期望,教师职业压力大,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社会赋予教师极高的期望,促使教师不允许自己有过错,自尊心强,自我价值高,这必然会使教师自身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3。社

4、会地位不高的表现为现行的薪水机制不够灵活,使得教师干多干少都一样,这无疑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农村乡镇的中学教师,他们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日常开支。 4.2 落后的教师职业评价机制,教师的自主权限制。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较片面,忽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更多的是重视显性指标。大多数还停留在评比、评优上,教育行政部门以升学率作为惟一的标准评价学校,学校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准评价教师。教师这一职业自主权通常很受限制,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却从没降低过,反而越来越高。 4.3错误的教育观念引导下的以批评、惩罚为主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评估报告中调查指明:在参与调查的3万名

5、中小学生中,“偶尔”接受过老师惩罚的比例最高,占到50.4%,其次是“有时”接受惩罚,有26.7%,选择“经常”接受惩罚的有7.5%,选择“从来没有”接受过惩罚的有15.4%。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长此以往就会干扰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知能力,形成退缩性或爆发性的不良人格特征4。 4.4 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不少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时不大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往往把有些学生的孤独感和好静说成是脱离群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暴露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5。北

6、京师范大学的两位硕士研究生曾对教师进行了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的调查发现:对学生的厌学这样的心理问题,有31.5%的教师将厌学的学生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认为是思想问题,只有6.25%的教师认为是心理问题6。 5、中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预防对策 5.1 社会各界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教师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政策和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逐渐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真正做到不低于公务员的待遇。其次,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最后,要通过媒体正确引导对教师的认识和评价,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7、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 5.2 学校要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联合社会机构,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5.3 教师应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更新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特性,善于心理位移,设身处地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对教师逐渐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动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应是主角,教师是主角中的

8、首席,引导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学生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倡导两者之间平等地“理解”、“对话”和“交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5.4 推进学生评价改革。现行的评价观念和制度,使教师单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个纬度,将学生分出优、中、差之别,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对优生的重视、对中等生忽视、对差生歧视的状况。这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学生评价改革,这是预防师源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内容。 5.5 提高教师准入的门槛,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大多数教师职前都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但这些理论都主要是教人如何教好书,而不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这是现行师范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因此师范教育应为师范生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学会把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进行调控;对师范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心理发展倾向。为师范生打下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心理素质基础,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作为未来教师任职资格之一,坚持持证上岗,严防心理不健康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