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1333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时下“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物质逐渐充足的今日,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对其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引也越发的急迫,三生教育在此时应运而生。而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三生教育自身也有其要面对的问题,并且时代亦会对其意义重新定位,文章着重分析的就是以上两个问题。所谓“三生教育”的三生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这既是三生教育的主旨,也是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在生命上的轻视,在生存中的发展,在生活下的迷茫。三生教育是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探究三生教育的提出背景不难发现,其所针对的问题是教育在学生心理建设上的缺失,根本上仍然是制度的问题。一、三生教育的应

2、用现状三生教育是2008年,罗崇敏于云南提出的。其试图解决的问题与1991年提出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但是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在大范围的推广上显然比之后者来得逊色。截至日前,全国21个省、市、区已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三生教育,其中11个省份使用了“三生教育”的系列教材。二、推广三生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1.时间上的问题。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时段在律法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省、市、地方等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规定中小学早间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济南则为不得超过8:20;河北规定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广东则为7个小时。那么在课时较少的地区,如何保证学生接受三生教育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

3、个问题。就校方而言,侧重于主抓成绩是无可非议的,这也是体制上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的能有所受益,如何协调保证三生教育的开课时间便尤为重要。2.形式上的问题。2011年10月21日,昆明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大会上发布了第四版的三生教育教材。我们不停改进教材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之于人生观的教育较之科学知识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衡量标准的确立,科学知识的学习会有一个确切的分数;而人生价值观的却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其向上,至于何种高度是及格线,我们无法确立。如此的话,我们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目标不同的两种活动行为,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方法既落

4、之于书本,习之于课堂进行呢?3.阶段上的问题。E.H.Erikson是美国的精神病医师,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个心理阶段,因为大学的教育基本是开放式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八个心理阶段中的影响跨度大概有三个:一是学龄初期(35);二是学龄期(612);三是青春期(1218)。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与弗氏性心理学的initiative VS.Guilt,industry VS.inferiority,idemtity VS.Role confusion三个阶段是平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生这几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

5、以针对其的教育亦应不尽相同。在学龄初期这一阶段,儿童表现为订立目标,制订计划,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罪疚感。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父母,三生教育考虑周全的一点是教材的编订上,幼儿园阶段分为学生和家长两册。在这个时期,应该通过父母去给孩子作出积极的引导,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学龄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其人格中就形成了

6、能力的品质(virtue of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这一阶段老师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Erikson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儿童,去帮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底层架构。青春期是比较特殊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这个词含义非常广泛,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等等。例如熟悉自身的感觉;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这一阶

7、段如果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role confusion&negative identity)。他们有时会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psychosocial moratorium)去寻求某种同一性。例如,暂时离开学业去旅行,或者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同一性的形成是终生的,但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原因是:(1)本能冲动的高涨,青年人忽然觉得他们的那些冲动受到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肆无忌惮了;(2)这一阶段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正是这个缘故,青少年会花费很多时间对镜整理自己的仪容;(3)急切的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并为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8、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virtue of fidelity)。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若是不能成功的解决此阶段的发展危机,便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uncertainty)。这一阶段是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一个阶段,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上来讲,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这个时期我们常用叛逆这个词来概括,在人格教育上,相比传统书本而言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并且要适当的减轻书本上直观的填鸭式灌输,以免青少年逆反抗拒。目前的教育在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境况面前,更多是去揣测和臆想,缺乏真正的科学认识和对待,三生教育在这一点上已经有所

9、突破了,但如何在人格形成的不同的阶段对人格的教育松弛有度,切入点把握准确这些都是进一步发展三生教育所要去面对的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关系着三生教育是否可以切实有效的落实在青少年的身心中去。 4.个体上的问题。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无论是人格教育抑或是科学教育都需要因材施教,这一点在三生教育中应该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也尤为困难。因材施教对于教职人员而言实属是额外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职人员在本职工作外仍有足够的精力和热忱去经营,这是我们无法作出硬性规定的。并且每个个体所面对的家庭环境、社会

10、环境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境况,在不同个体上的作用亦不尽相同。这是在群体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个体现象,应适当的给予特殊对象以特别的“照顾”。三、重新认识三生教育的意义三生教育在出发点上无疑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编订者和受众所处的环境、时代、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那么部分人的意见是否对普罗大众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欧洲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Benedictus Spinoza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关于知识的传播都提出过这样的一个理论。知识传播分为四种:传闻知识;泛泛经验;推论(如数学);直观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和想象,Benedictus Spinoza认为这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

11、而人格教育恰恰属于前两种知识的范畴,我们不能武断的认定这种教育是错误的,但也应要有所筛选。例如继2008年浙大开守贞课后,2010年三生教育也把婚前守贞纳入其中。而在我国的法律上,只要双方成年并且自愿就不算触犯法律。贞节这个概念是从宋时程朱理学后逐渐严格起来的,在唐以前并不强烈,这点在古今图书集成和董家遵先生做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中便可窥见。这样的内容设置明显是基于一种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制定的,无所谓高低,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鲁迅先生曾经在月刊浙江潮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是斯巴达之魂。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王卿等知将死乎?少年甲然,陛下。王何以死?甲不待言:战死!战死!。”有的时候我们会清楚的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但偶尔面对已知的无奈结局时,我们仍然不得不去做。这便是三生教育的无奈,他带来的会是改善,但提及改观,仍然要从体制上着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三生教育的意义,它的意义不在于彻底的解决体制上的弊端,这仍然会是一段漫漫长路。三生教育好比一把反复敲击着钟磬的锤,也许不会比素质教育这把锤振聋发聩,但是这两把锤同时敲击在教育这一支钟上时,是否提醒我们现在已经确实到了正视教育问题的时候了,笔者想这才是时代赋予三生教育的意义。(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责编:贾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