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1938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三味” 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活泼的身影,听到了精彩的发言和辩论,加上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高效课堂的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其实,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希望。 一、本色的语文要注重“品读”,突出“语文味”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

2、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只有读才能突出“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

3、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很多教师往往在问题设计上绞尽脑汁,在分析上花了很多功夫,但在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上很少关注,用得最多的是齐读,这个操作简单,但实效甚微。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的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中心与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对于“品”,很多教师教案上可能都有类似的文字体现,但在课堂上往往就变成了“喝”或者“吃”“吞”。“品读”是个形象的说法,字面上是三个“口”就

4、是至少要来三口,而“喝”“吃”“吞”都是一个“口”,嘴一张,感觉有个东西下去了,是什么,可能还知道,是个饺子,是什么饺子,什么味,可能就不清楚了,这就像我们教学,学完这篇文章,感觉也是似是而非。“品”就不一样了,需要把语句咬文嚼字,例如品读朱自清的绿,其中一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此句中“少妇”能不能换成“少女”“初恋的处女”?其实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句比喻的相似点作者抓得是很准的,“少妇”的“裙幅”是长长的,所以用了一个“拖”,我们看过洋河蓝色经典酒的广告画就是这个形象,写出梅雨潭水波细柔的静态美,而“少女”“初恋的处女”往往很少

5、穿长裙,多是短裙、超短裙,另外“初恋的处女的心”的确是跳动的,也正写出了梅雨潭水波荡漾的动态美,如果换成“少妇跳动的心”就不美了,教师就要有这个“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意识,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很难引导学生感知文字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一些关键字词,领悟到背后蕴含的深意,不品不读是体会不到的,散文要朗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二、本色的语文要重视内涵提升,突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最好还能加强整合,由文本到文学、文化的提升,既要

6、温度,又要广度、高度和深度,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当然,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自主构建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不管如何强调自主学习,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学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其中,教师评价语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点拨语、总结语要有

7、高度,要有“书卷味”,使整个课堂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使学生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思考的时空更加广阔,最终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高效阅读对话。 例如课堂教学幽径悲剧的结语,最后以王蒙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愿我们心中不会再有美丽的消失,悲剧的产生,让藤萝花永远盛开!这样的结语凝练而深刻,叩击学生的灵魂。 “书卷味”还体现在加强整合,实现由文本到文化的提升,教师要能够由一篇带入到一片。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中有七篇描绘的意象都是“雁”,当我们在教“鸟专题”杜甫的孤雁时,诗中的“孤雁”不饮不

8、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原来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在想念、追赶着它的同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诗人举家流落他乡,新朋离散,天各一方,加之晚年多病,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挚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不正是失意哀伤,处境艰难的诗人的写照吗?因此,我们可以整合其他六篇:表达思念家乡的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思念亲人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出达,归雁洛阳边”),羁旅伤感的王维的始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激发豪情的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以及中唐边塞诗人卢纶的诗歌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等。

9、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才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三、本色的语文要加强语言训练,突出“规范味” 语言的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把心里想的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高表达的规范性、艺术性,能够引导学生说规范话,答规范题。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首先是能带领学生面对应试,但最终又能超越应试。将现代文作为中考的背景材料,针对不同文体,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应对中考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题。 如绿这篇课文的学习,从字词的品析到句子修辞的感悟,再到片段的仿写,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囚绿记教学中,可设计规定的句式,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当然也要

10、避免“教考点”现象,在升学压力下,考什么教什么,考哪里教哪里。如某篇作者很有名,某处写法较特殊,这些曾被人出题考过,于是就教这两点,其余就一语带过或根本不涉及,学生也就反复练这两点。这样的语文课有何意义和价值呢?语文教学应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内化过程。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克服了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浮躁与功利的弊病。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囿于教参的解释和传统的定论,要善于引导与点拨,鼓励学生见仁见智,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展更加有滋有味的本色语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