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2985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财政投入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分析 摘 要: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财政性教育投入,其占教育总投入比重最大,因此研究如何规范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财政对教育影响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证性的结论,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必须依靠实证分析和数据支持。本文试通过建立多层统计模型阐述两者之间的计量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将增长0.073年;若不考虑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会3年内将会下降原始水平,对应的实际结果就是我国人力资本的知识水平呈现

2、负增长。因此,长期的、不间断的、稳步增长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我国人口素质稳步提升的关键。 一、引言 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省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支出不尽相同,因此在研究各地区教育水平不能忽略财政因素的影响。如果把财政因素作为个体效应研究,便忽视了财政因素的间组效应或环境效应,这样做的结果是I类错误被放大,而“多层线性模型在研究具有层结构的数据时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统计和估计方法”1。因此,本文在分析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多阶段自相关性时,引入具有层结构性质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探究财政投入对于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效果的影响。从模型角度出发,研究财政投入对教育的长期影响就有说服性和独创性。在理论研

3、究方面,国外研究中,Milesi-Ferretti,Roubini(1998)分析了政府教育支出通过对私人部门补贴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间接作用。尽管理论证明财政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和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证方面却未得到一致的结论2-4。Schultz(1990)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是指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健康的总和,一般可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式进行投资积累5。因此,人力资本可以通过知识、健康等指标反映而不单单只限于就业人口,本文试从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衡量财政性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可行的。在国内研究中,李震英(2002)等在核定人力资本时也采

4、用了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6。在模型运用方面,Kyo-seong Kim(2010)利用分层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贫困的各种要素,可知在探究外因方面多层统计模型有独特的优势7。除此之外,国内张晓雪(2002)等在预测人均受教育年限中证明了人均受教育年限存在自相关影响,即上一年的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越大,下一年此指标的增长也越大8。因此即,本文结合两种模型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对此,可以从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上以获得理论支持;在模型运用方面,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指标,运用多层统计的思想9,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第一层,财政性教育经费为第二层,探究财政投入与实际教育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5、同时,结合AR模型的滞后效应和自相关影响,通过三个多层统计模型逐步展开,探索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教育效果的长期影响,以试着解决财政投入长期效应难以计量的问题。本文力求在实证分析上得到相关结论,为政策制定者给予准确的信息。 二、数据介绍与处理 本文依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核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并以1987年的价格指数为100测得19972012年的除去通胀因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31各省市16年样本数据符合变量个数和样本量的比例1:10。为保证数据解释更具有直观性,本文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数据作了自然对数处理。 三、模型说明 为更清晰地反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滞

6、后效应以及滞后各期变化趋势,本文对人均受教育年限滞后一阶到三阶自相关进行分析,获得不同阶数下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期影响,以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入手确定当年财政投入作用的时间跨度,模型设定如下: 层一: Y=?茁+?茁Y+?茁Y+?茁Y+?茁Y+?着 层二: ?茁=r00+r01Xj+?滋0j ?茁1j=r10+r11Xj+?滋1j ?茁2j=r20+r21Xj+?滋2j ?茁i=ri0+ri1Xj+?滋ij 其中,Yij(i=1,2,331;j=1,2,15)表示第i个省市第j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Xj(j=1,2,31)为第j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平均值;n表示值AR模型滞后阶数,以此探索财政投入的

7、滞后效应阶数以及财政投入的长期影响。为验证模型的建立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即检验因变量的总变异程度有多少是由于第二层单位间差异造成的,检验模型的跨及相关。本文所涉及的跨及相关是指人均受教育年限自相关的总变异中有多少是由于省市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差异而造成的变异所占比例。 ?籽=0.92120 从跨及相关检验可以得到,模型中约92.12%的总变异是由第二层的因素引起,因此适合做多层线性模型。 四、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用HLM7.01软件分析可得: 由表1和表2对比分析可知,在引入二层变量后三阶模型方差的有显著变化,总体变化约为12.67%,到难P值小于0.05,表明引入二层变量能够使模型解释更加清楚。 截

8、距与滞后各期的回归系数随着省份的不同而不同,?字2检验的结果显示,截距与滞后各期的回归系数在省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变异,因此可建立Yi滞后三阶的层二模型。引入二层变量财政性教育经费X,获得如下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模型结果在滞后三阶模型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效果呈现隔年递减的趋势。从短期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增加1%,将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0.073年;从长期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整体效果比较均衡。根据层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系数的测算,第一年的财政经费的投入效果为正值,在其后两年中会逐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被覆盖。因此基于本文的数据为研究的

9、前提下,财政投入的效应期大约为3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做滞后三阶模型的合理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创新性方面。本文首次利用多层模型探讨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效果之间关系,并结合层二变量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试探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效应期,从数值上量化财政投入的影响。 2.在影响因素方面。对于不同省份而言,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有92.12%是由于自身因素以外其他因素造成的,由信度分析可知,这些因素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据主要因素。 3.在实证分析方面。从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将增长0.073年。在不考虑持续投

10、入前提下,人均受教育年限会呈现下降趋势,对应的实际结果就是我国人力资本的知识水平下降。因此,长期地、不间断地、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是保证我国人口素质提升的首要因素。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如在探索教育效果所选用的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反映衡量整体教育水平,需要加以修正。 (二)政策建议 科教兴国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提升。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特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来,财政性投入无法与政策进行匹配,财政性教育经费

11、一直处于4%水平以下,直到2012年历经19年才完成目标。国家财政对教育支出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而历经十九年的未到位经费势必拖累中国整体人才水平。目前如果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GDP的4%的前提下,结合我国GDP设定的增长目标,财政性教育经费保守估计每年的增长率为0.2%。在除去其他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仍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目前财政对教育重量轻质的投入方式,教育资金的评价与教育质量的评价无法统一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政策的预见性与教育问题偏离。考虑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缺乏弹性,教育产业结构链不长,财政资金投入带来的外溢效

12、用持续作用不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公共教育服务提供与公共教育服务购买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公众需要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实际教育质量之间存在差别,家庭会考虑公共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服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终身制”的身份阻碍了原本可以流动的教师资源。两种失衡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会选择更具有利益性的课外培训班授课,进一步加剧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低效率。短期来看,教育经费投入可以带来教育效果的提升,但这种均衡点是相对较低的,类比索罗模型原理,意味着教育的持续投入只会在短期内提升人口素质,但其人口素质的增长率会接近于零,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产生浪费,使得资金的流动性和靶向性受

13、制约,教育投资收益降低。因此,管理者在教育政策的强压下,虚报教育成果,长期来看,财政性教育投入收益将趋近于零。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规范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于不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教育经费支出上具有很大差异。受区域因素和历史因素影响,各省市自治区在管理分配财政性教育资金上应当更具针对性。在地域受限的地区,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收益曲线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则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师资力量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山区等教师稀缺,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应侧重教育质量观念的改变,整体出发,以本省市财政资金滞后性为参考,以资金作长期效用最大化

14、为目的,对教育发展作长远的规划,教导民众重视知识重要性,改变由于长期温床式培养所带来的教育惰性。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核教育项目规划时,对资金使用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价,科学引导教育资金流向,保证人口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2.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受省市当年GDP影响,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保证财政投入稳步提升前提。因此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对于调控资金风险,稳定教育投资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地方教育附加足额用于教育,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规定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从地方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

15、完善投资机制,适当引入非财政性教育资金,利用公益慈善基金充分发挥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张民间资本从事教育事业的投入,从侧面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下转第18页) (上接第6页)同时为保证多渠道的教育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需要政府对资金来源纳入财政监督范围,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以政府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3.财政与教育联手制定以“质”为主“量”为辅财政政策。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实施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联合制定政策,制定投入长期保障机制,这样既可以保证资金投入与使用监督和审核的统一,又能将责任精确到人,进一步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在此前提下,将财政投入资金引导到资金效果上来,通过科研成果,精品课程和教学创新等方面控制资金流向,并以“以奖待补”的财政支持形式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总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效果存在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而产生积累的效果,教育和财政部门可以参考财政对教育的影响做好短期方案和长期规划,以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效率,稳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恩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