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303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中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 ?孀攀?学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数学

2、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通常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数学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实践,有必要对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一般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因此,我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型问题与创新能力型问题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高中学生以予参考。 1.如何理解学习能力型问题 1.1 学习能力型习题的特点 1.1.1 内容新 学习能力型习题中常常出现过去没有学习过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以后,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并且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1.2 抽象性 这里新的概念

3、、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叙述通常比较简略,比较抽象,没有解释性和说明性的语言,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揣摩、领会和理解。与平时在课堂里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教师的讲解、举例和解说,没有许多感性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解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困难。 1.1.3 学了就用 这里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很短,要求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并能立即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不举例题,没有模仿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要求较高。 1.2解学习能力型习题的步骤 1.2.1 阅读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新的概念

4、、定理、公式或方法的本质这里分为两步1、字面理解要求读懂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2、深层理解要求深入理解新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清新的定理和条件和结论,理解新的方法的关键等。 1.2.2 运用 在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3 如何提高解学习能力型问题的能力 1.3.1 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于学习能力型问题包含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解题时要求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理解这些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总是因此要能顺利地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平时学习时要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自己

5、先预习,尽量通过自己独立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而不依赖教师的讲解。 1.3.2 重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题目中只给出名称和抽象的定义,要求通过阅读概念的定义,理解概念的本质,这就对阅读理解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定义中的词和句子能有正确的理解,再进一步能根据概念的定义辨别正例和反例,并能具体运用概念。 2.如何解创新能力型问题 2.1 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

6、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2.1.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1.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

7、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1.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

8、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2.3 释放学生时间 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招兄?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逃?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工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勤勉思考,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新一代而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培养创新能力这枝正在绽放的教研之花,一定会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灿烂多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