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3590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教学专题探索 本文分析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曲折的、必然的思想历程,阐述了当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探讨了新形势下正确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措施开展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青年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必然历程;当代青年;坚定信仰 一、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历程 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的召开揭穿了西方资产阶级所信奉的“和平”、“公理”、“人权”的虚伪性,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幻想最终破灭,至此,中国人彻底认清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压迫中国的本质。正如瞿秋白所说,帝国主义的沉重

2、压迫带来的彻骨之痛,已经触动和惊醒了中国人的盲目空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噩梦,五四学生运动会自主地倾向于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所致。此外,李大钊也在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也断言西方文化已经破产。这些都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思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尤其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均得到了广泛传播,经过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中国人最终抛弃了西方的虚幻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最终选择。 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在各种鱼龙混杂的社会主义思

3、潮中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经历了一个学习、摸索、比较、选择的复杂过程的。“五四”以前,中国先进分子主要从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武器库中寻找思想武器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但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他们中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仍然是比较低级的,也没有想到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前进道路,他们更多的人接受的还是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比如,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工读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许多青年积极地进行了新生活的实验,他们或者自办工读互助团、或者建立

4、新村,都希望能够实现用和平、渐进的方法来改造社会。1919年底,他们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办起了工读互助团和新村。他们试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团体的点滴改造来谋求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造。当时恽代英也认为只要自己积极主动进行那些代表自由平等、博爱与劳动的真理的实践,用自己的品行和行动去感动和带动其他人来共同实践这些理想,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施存统和毛泽东等人,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实践,毛泽东曾在北京和上海参加过工读互助团的活动,还进行过新村的实验。但是好景不长,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不到半年的功夫,这些工读互助团或者是新村的实验都归于失败。后来施存统总结原因说,“如果用工

5、读互助团等和平渐进的手段来改造社会是做不到的,如果想整个社会没有一个根本的改造的前提下去进行小的团体的实践也是不现实的”。毛泽东对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的总结是,和平渐进的方法实属是理论上行得通,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1920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不用,而是改良的方法行不通,才会采用这种暴力革命的手段,这其实是逼不得已的法子。” 因此,中国先进分子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各种思潮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断比较、鉴别后,才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才会更加持久,也会更加地有力量。马克思主义既符合了中国传统理想信念,又符合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它为正

6、在渴望着独立富强的中国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引起了中国人的广泛的共鸣。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的精神因此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开始自觉地思考自己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道路问题。“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 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为“两个一百年”战略的实现,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年以来领导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在对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7、研究中,使我们经历了由历史认知到理论认知的思考过程,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性。 二、对当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1、当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党的两个百年战略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为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十三五规划,要实现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8、 青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积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保证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使他们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而且不断泛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重评历史”、“历史研究”为名,主张改良,反对革命

9、,认为近代的革命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种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这种思潮美化侵略,丑化民族英雄,甚至是为负面历史人物翻案,对历史上正面人物进行诋毁,比如对毛泽东的诋毁,对雷锋的否定,而给李鸿章、慈禧等人翻案。这些颠倒是非,恶意扭曲的行为对青年的认知造成了极大地困扰,一些青年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悲观,思想产生困惑,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动摇,甚至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因此在新形势下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正确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10、思路 (1)开展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融入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马列读书研究会”、“理论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加强青年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加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马列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活动,为青年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社会实践中有机会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进行比较、鉴别,从而自觉进行认知和选择,开展“理论宣讲团”、“环境保护活动”、“法律援助活动”、和“下乡支教”等实践活动,使其学以致

11、用,在实践中加强与群众的交流,让他们感受现实、了解国情,加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逐步提高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修养。 (3)引导青年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自觉学习党的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使其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正是在充斥着各种思潮的社会中,才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分析,要让青年自觉学会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分析和鉴别,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增强对各种不良思潮的免疫力;要让青年认识到如果要思想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就会导致党和国家分裂的恶果;要让青年认识到我们今天社会主

12、义建设成果来之不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罗罗.法兰西文化之危机J.东方杂志,1920.22.4.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614. 3 伧父.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J.东方杂志.1917.4.2.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5 胡德坤,宋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武汉大学,湖北人民,2018.3.90. 6 列宁全集.人民,1986.37.322. 7 潘

13、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J.东方杂志,1921(4)1921(2)49-61. 810 毛泽东选集.人民,1991.4.1470.151. 9 陈独秀.答诸葆衡(社会主义)J.新青年,1917.1.1.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唐宋

14、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刘爱娣(1978-)女,黑龙江鸡东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