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368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通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优化通识课课程设置,优化通识课师资结构,改革通识课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一、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等。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凝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指引着人怎样

2、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为人类创造财富。具体来说,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等。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克服障碍、战胜困难并收获成功的关键。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和特殊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能力素质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是衡量一个人认识水平与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法律素质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认知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具有较好的法

3、律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不仅取决于其文化程度的高低,还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文学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审美修养等,一般来说,文化素质高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时,强调精神高于物质,人的价值大于物的价值,强调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生共存。文化素质有助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通过对人文素质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新世纪,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时代呼唤。二、

4、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1.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质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高校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增强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情趣操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成为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全面发展的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合格人才。2.人文素质是社

5、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社会对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师强制学生服从各种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思想教育”,它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规范教育,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获得社会认知。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学组织中两个最基本的群体,教师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文化和知识的学习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了教学活动,教与学必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刻板的、填鸭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

6、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新时期素质教育工程”。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各高校普遍开始了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93个基地157所大学进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行列。这些学校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是,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在追求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社会潮流中,许多大学生的知识狭窄化、技术化,知识结构极不合理,从而导致他们人文素质不高、缺

7、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首先,社会整体的人文教育意识淡薄导致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在新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曾经相当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掷地有声的口号。而现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被不断固化,多数家长和学生以考入理工类院校为荣,哲学、文学、历史等专业成为绝对的“冷门”专业。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被定向为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人文教育倍受冷遇。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8、,大学生热衷于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能力考试以及各种资格考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加成为少人问津的领域。其次,高等教育忽视通才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通才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是一种博雅教育。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分割,对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更多地靠自发式的培养,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第三,家庭教育理念错位导致大学生人文知识学习兴趣淡漠。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对家庭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们唯一关注的事情,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有些家长虽然热衷于让孩子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但其目的是为了高考加分而不是提高艺术修养。在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缺乏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