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407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

2、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

3、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第二,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

4、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我们教师切忌课堂“无味”而高压学生,应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

5、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任务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而这些学习任务要依靠集体力量来共同完成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例如,在教学1米100厘米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而这就必须让学生两人合作,因为学生的学生尺太短,要一个人量完长1米的绳子,不仅费时,而且不太准确,所以必须

6、两人共同合作,用各自的尺子拼拢来量完长1米的绳子。虽然最后每个组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组量的结果为98厘米,有的组量的结果为99厘米,有的组量的结果为99厘米多,但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认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经历了合作的过程。也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形成合作的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在不少课堂上,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并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味地举着手说“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站起来,为发表自己

7、的见解而数次打断发言人的思路。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习惯能使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

8、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为不教而教”。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学习,比用知识把他们灌饱更为重要。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自学探究能力正是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同时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

9、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 1/2*底*高。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