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4238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集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一定地区的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职业人才,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做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初创起步时就开展了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障碍,地方及行业、企业关心、参与高职院校办学欠缺主动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及行业企业服务缺乏积极性,致使我国高职教育投资风险加大,高职人才教育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必须走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高职教育的道路,开展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上世纪末和本世初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至2011年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均超过了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除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外,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了集聚社会资源,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办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处县城,毗邻农村,在招收新生、集聚社会资源等方面均不具优势。但该校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依靠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心支持,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取得了低成本建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卓越成绩。本文就校地、校企合作集聚社会资源,低成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问

3、题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降低高职院校基本建设债务规模和财务风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平稳发展。 1职业教育规律要求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办学 剖析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关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总结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以找出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整合社会及行业、企业职教资源,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1.1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依附地方经济社会而存在,随其发展而发展。职业教育依附一定的产业行业企业而存在,随其存续发展而存续发展。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与产业行业企业之间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蔫附”的关系,相互

4、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利互惠,为实现各自的存续发展而亲密合作,风雨同舟,共同进退。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关系,为其培养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所需的社会服务。同样,地方及行业企业也必须为确保自身的存续发展,投资举办职业教育,获取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科技服务。 1.2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定地区及行业企业投资举办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教育,获取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和科技服务,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做法。在二十世纪初,世界欧美地区的部分发达国家,因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一些工商行业及企业先后举办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所

5、需要的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结合”、加拿大的“CBE”等职业教育制度,要么是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要么是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以快速培养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创建“由政府及行业协会主导”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高质量培养了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由上可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是依靠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集聚社会资源,举办职业教育,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 1.3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经验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批技术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1952年3月政

6、务院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分工领导”。这一规定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也是将中等技术学校交由其有关业务部门分工领导。这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使各行各业依据其所需人才规格要求,培养了大批中等专业人才并服务在各行各业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一教育管理体制一直沿续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便改为几乎所有学校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领导,一些行业撤并了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及人员,淡出了职业教育领域。仅个别行业管理部门保留了部分管理职业教育资源职能,实行由教育与业务部门共同领导管理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的体制。如何发挥各行业管

7、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积极性,对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4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制度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2号)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校企合作教育制度,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社会支持的校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引企入校”、“进厂办教”等校地、校企合作形式,围绕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习基地、组织顶岗实训,开展社会服务等内容,加强并提升校地、校企合作,形成一批“校地、校企合作

8、产品”,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双赢”发展。通过减免税收、专项经费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激发校地、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校地、校企合作办学考核评估与督导办法,表彰奖励校地、校企合作优秀组合典型。 2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起至今,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实践中,虽经历了集聚社会资源的艰辛,但尝到促进事业发展的甜头。至2011年底,国有土地由原来460多亩扩增至3312亩,校舍建筑面积由不足7万平方米扩增至41.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由不足五千万元扩增至6亿多元,赢得了国家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时空机遇,为学院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9、2.1共建农林科技示范园 2003年10月,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地方政府院无偿划拨国有林地800亩,并先后流转集体土地1800多亩,与学院共建2600多亩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又称江苏农博园)。示范园成为了学校教科产结合的教学实训基地、科研与科技推广的平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窗口、科普教育的园地和乡村旅游的景区。 2.2校企合作创建江宁校区 2004年12月,学校与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创建江宁校区,企业划出土地190亩,出资8000多万元,建造校舍6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达3000名学生,为学院解决了发展中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而校舍容量不足的燃眉之急。同时,企业将8000亩南京

10、青龙山生态园林公园,无偿作为学校的园林产学研基地。 2.3校地合作共建体育馆 2006年4月,学校与地方政府校地合作共建3000座位的体育馆,建筑面积1.65万多平方米,造价3500多万元。由地方政府出资1000万元,并另外花费拆迁补偿费1500多万元征用土地15亩无偿划拨给学院用于体育馆建设。体育馆建成启用后,校地合作先后承办江苏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全国乒乓球元老杯、青年组等比赛。 2.4校企合作开展良种科研、繁育和产销 2007年2月,按国务院规定,省农委控股的国内50强种子企业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与种子行政管理部门省农委种子站脱钩。经省国资委批准,省农委将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1、2200万股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给学院资产经营公司。学院通过校内资产重组,又吸收社会资本4900万元使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学院资产经营公司处于控股地位。同时,学校在农林科技示范园内增辟良种繁育基地200多亩,校企合作开展良种科研、繁育、生产和经销,为培养农业种业人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供了新的平台。 2.5共建“禾木山庄” 2008年3月,学校与省教育考试院合作,在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内共建造“禾木山庄”,建筑面积1.3多平方米,造价3800多万元,以省教育考试院投入为主,具备接纳200人规模会务、培训、食宿等能力。既是省教育考试院的命题中心,又是学院师资和农技培训基地。 2.

12、6共建江苏茶博园和茅山校区 2008年10月,学校与地方政府又合作共建江苏茶博园和茅山校区,政府无偿划拨国有茶场和职业高中土地1852.8亩交给学院。职业高中获得约2万平方米房屋转让费3000万元,在县城新建校园,实现校地“双赢”,促进当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学校集聚社会资源,借助地方、行业、企业力量,实行低成本扩增校园面积和基本建设规模,满足了办学规模扩增后教育教学的需求,也有效控制了大规模基本建设完成后的债务规模和财务风险,取得了在同期建立的职业院校中无法相比的成就,为社会各界认可。 3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动源探究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史,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有成功者,有不成功者,有成功

13、且久长者,有一时(事)合作而散伙者等情况。究其原因,涉及职业教育体制、合作利益机制、学校服务社会效能等影响因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该校至今仍然实行以行业为主,教育行政为辅的共同管理体制,行业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该校的建设发展纳入各自整体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第二,当地历届地(市)、县(市)政府对学校办学及建设发展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形成了校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地信任关系。第三,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走教科产结合的办学之路,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勤学、实干”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好评。第四,学校

14、服务社会的“有为”,取得了社会的“有位”,学院先后开发的“草坪草”、“彩叶苗木”两项生产技术已成为当地农村两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第五,2004年11月学校发起组建由省内14所农业职业院校和11个大型农林企业参与的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校与校和校企合作平台,在彼此合作中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互利互惠关系。第六,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具有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观动因,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积极工作热情。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创发展阶段,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尚待深入广泛开展,以求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更需持续开展,不断创新,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